大寒节气中医养生:防四寒、温补脾胃、艾灸疗法全攻略
大寒节气中医养生:防四寒、温补脾胃、艾灸疗法全攻略
大寒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养生要“冬藏”、注意防“四寒”
大寒节气非常寒冷,南宋诗人陆游曾在《大寒》中形容道“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北宋诗人文同也曾述“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来形容霜威气重,北风呼啸,密云低垂,大雪将到之景象。中医在节气养生方面有独到见解,大寒养生重在防寒,中医养生尊从着“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提出重点要防“四寒”。
- 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防止寒气由颈部侵入人体。
- 防肺寒——古方神仙粥,以糯米中加入鲜葱头及生姜,服用此粥可以解表发散,祛风散寒,对于体虚外感风寒之气邪气引起的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均有改善。
- 防腰寒——阳虚而生寒,肾阳不固易生寒气,用双手搓腰,温暖肾腰,可以起到暖肾阳的作用。
- 防脚寒——中医认为“寒从足下生”,足为诸脉经汇聚之处,足暖则全身暖,以温水沐双足,给足部做个暖足浴,可以从足部祛除寒气,以温暖全身。
大寒饮食 需温补脾胃,滋阴补肾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此选用温补脾胃,滋阴补肾的食物是大寒节气饮食特点。中医有“寒者温之”的说法,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等,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可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养生的基本认识,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脾胃以温补为主,在温补的同时,也要注意滋阴润燥,避免过于燥热的食物伤阴,而损伤身体。同时进补也要适量,大寒虽然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进补方式。
大寒宜“灸” “雷火灸”灸神阙温阳、三阴交滋阴
- 灸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脐中,艾灸此穴可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提升阳气,从而帮助驱散体内的寒邪,艾灸神阙既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艾灸神阙又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缓解痛经的作用,还可起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使全身静脉、气血得以通畅,最终达到健脾和胃、调气和血、调节免疫、缓解痛经、养生保健等作用。
- 灸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三寸(四指宽度),胫骨后缘,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与肝经及肾经相连,艾灸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及脏腑功能,如调理月经、缓解痛经、保养卵巢;还具健脾益胃、滋阴补肾之效,能促进消化、改善虚弱、调节肾脏、滋阴润燥等,对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还可以滋阴润燥,如在干燥季节或阴虚体质人群中,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情况。艾灸三阴交可滋阴润燥,补充体内阴液,缓解不适症状。
本文专家:
王琛琛,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医学硕士,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擅长: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运动、言语、吞咽、认知障碍和面瘫,颈、肩、腰、腿痛,骨折及术后疼痛、关节僵硬的康复治疗。具备小儿推拿及产后康复指导的能力。
高明,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擅长: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恢复期,面神经炎、颈椎、腰椎、肩关节、膝关节等骨关节病,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等相关疾病。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