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阳登高处,谁人不折腰?——陶渊明的“五斗米”故事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03: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阳登高处,谁人不折腰?——陶渊明的“五斗米”故事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重阳时。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赏菊品酒,插茱萸,吃重阳糕,寄托着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追求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

在众多与重阳节相关的文化符号中,晋代诗人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星。他不仅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更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典范。

01

陶渊明的重阳情缘

陶渊明与重阳节的渊源,始于他对菊花的钟爱。菊花,又名“节花”,因在重阳时节绽放而得名。陶渊明在自家房前屋后遍植菊花,每到重阳佳节,便邀友人赏菊饮酒,尽显魏晋名士风流。他曾在诗中写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这份对菊花的深情,也寄托了他对重阳节的独特情感。

02

“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的重阳故事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据《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某日,郡里的督邮前来视察,要求陶渊明束带迎接。陶渊明愤然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随即解印辞官,归隐田园。

“五斗米”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县令的微薄俸禄,但对陶渊明而言,它却象征着人格的尊严。他宁愿放弃官职,也不愿向世俗势力低头,这种坚持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品格,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典范。

03

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唐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正是对陶渊明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也在作品中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宋代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更是推崇备至:“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他甚至写了109首和陶诗,几乎涵盖了陶渊明的所有作品,足见其影响之深。

04

结语

重阳节,不只是一个登高赏菊的日子,更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机会。当我们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秋色无边,不妨想起那位在彭泽县令任上愤然辞职的诗人。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风骨,什么是真正的重阳精神。

在这个重阳节,让我们以一杯菊花酒,致敬陶渊明,致敬那些追求精神自由的先贤们。愿我们都能在世俗的洪流中,保持一份独立的品格,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