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身毒”与“天竺”:印度古称背后的历史密码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20:3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身毒”与“天竺”:印度古称背后的历史密码

“身毒”与“天竺”,这两个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的词汇,究竟有何深意?它们为何会成为印度的古称?这些神秘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01

最早的记载:从《史记》到《大唐西域记》

“身毒”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据记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在出使过程中,张骞听闻大夏(今阿富汗地区)有“蜀布、邛竹杖”等中国特产,经询问得知这些物品来自印度,当时被称为“身毒”。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印贸易往来的证据,也开启了中国对印度的正式记载。

“天竺”一词则源于梵语“婆罗多”,意为“月亮”,象征美好事物。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亲赴印度求法的经历,将印度称为“天竺”,这一称呼随后被广泛采用,成为印度在中国的正式称谓。

02

古代中印交往:从贸易到文化

中印两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西域道、滇缅道等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印度,而印度的香料、宝石等特产也流入中国。

除了物质交流,中印两国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互动更为深远。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人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文化,而中国的法显、玄奘等高僧则前往印度求法,为中印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03

文化使者:玄奘与泰戈尔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玄奘法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使者之一。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求法。他在印度学习佛法长达13年,带回大量佛经,并将其翻译成汉语,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进入近代,印度诗人泰戈尔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新使者。1924年,泰戈尔首次访问中国,与梁启超、蔡元培、徐志摩等中国知识分子交流思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访问重启了现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引擎,促使两国文化交流走上新台阶。

04

名称变迁背后的文化意义

“身毒”与“天竺”这两个古称的变迁,折射出中印两国交往的深厚历史。从最初的贸易往来,到佛教文化的交流,再到近现代的思想碰撞,中印两国在相互了解和学习中不断深化关系。

“身毒”作为印度最早的汉文译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印度最初的认知,主要源于贸易往来。而“天竺”则更多地体现了文化层面的交流,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人对印度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这些古称不仅是简单的地理称谓,更凝结着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友谊与理解。它们见证了两大文明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启示着我们,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