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可能人人都有,为什么会“恋爱脑”?
“恋爱脑”可能人人都有,为什么会“恋爱脑”?
当金莎带着比自己小19岁的男友出现在节目中时,这段年龄差距较大的恋情引发了公众的热议。许多人用“恋爱脑”来形容这种不顾一切的爱情。但“恋爱脑”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在恋爱中会变得如此“盲目”?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为你揭示“恋爱脑”的真相。
爱情的甜蜜让人向往,但也有不少人为情所困,一门心思扑在恋爱上,甚至在感情失败的时候还寻死觅活,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你或许会好奇——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恋爱脑”是一种正常现象吗?为什么分手会如此痛苦?频繁的恋情失败会给人带来无法逆转的影响吗?今天,我们就与你聊聊“爱情”这件小事。
也许人人都是“恋爱脑”
恋爱中的“失智”现象,也被称为“恋爱脑”,是每个人在恋爱中都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当我们回忆起自己在爱情中的表现时,常常会感到自己当时的行为有些“愚蠢”,甚至感到后悔不已。然而,这种失智现象在脑科学中也可以找到解释。
2021年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从“遗忘”这一概念出发,以生物化学的角度解释了恋爱中的“失智”现象。大脑中的记忆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这有助于大脑管理记忆,因为人类的记忆实在太多了。
研究人员发现,恋爱中的人会产生短暂的遗忘,这是由于大脑中存在一个由多巴胺神经元介导的短暂遗忘的记忆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激活可能会导致一些记忆的暂时遗忘。在恋爱中,我们会大量分泌多巴胺,这就会导致一些记忆暂时被抑制,使得我们的常识判断变得模糊,理智受到影响,这就是恋爱中的“失智”现象。
然而,这些常识性的记忆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被检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它们能够重新被检索时,这些被短暂抑制的记忆就会恢复清晰。当我们多巴胺分泌减少,从恋爱中“清醒”过来时,理智也会随着被抑制的记忆恢复而恢复。
爱情使人盲目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恋爱脑”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爱情陷阱”。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尽量保持理智,不要让恋爱中的情感冲动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恋爱不仅伤心还伤脑
恋爱中的情绪波动不仅表现为短期失智,还在分手后引发了心理上的伤害。伦敦大学学院Fitzgerald实验室的研究发现,恋爱时大脑兴奋的区域与吸食海洛因时的兴奋区域相似,这意味着我们在恋爱中会产生类似上瘾的心理状态。多巴胺的持续释放让我们渴望与爱人在一起,这种上瘾状态会在分手后导致脑神经产生不适应,类似于瘾君子戒断毒品后的反应,大脑会驱使我们做出一些令人后悔的行为,比如频繁联系前任、过度饮酒,甚至寻求一夜情。
分手后,大脑中控制疼痛的系统也会被激活,影响到心脏、消化和免疫系统,导致心痛的感觉。因此,心理上的伤害是真实存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伤害会逐渐恢复,不必过分焦虑。
然而,如果失败的恋爱经历让你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那就需要引起警惕,因为你可能已经陷入了“依恋损伤”的状态。依恋损伤指的是在亲密关系中,一方的行为或言行违背了另一方的期望,导致情感或心理上的创伤。这种伤害可能会持续影响个人的亲密关系,甚至在结束原有关系后仍然产生影响。
恋爱中的失败经历可能威胁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看法,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价值,甚至质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被人温柔对待。这些认知上的改变不仅让我们对他人和关系失去信任,还让我们对自己失去信任。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影响,并尝试修复过去的伤害,以更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亲密关系。
好的爱情需要适度“冷漠”
爱情中适度的冷漠是一种需要平衡的态度。当我们感到情绪波动时,可以尝试适度的抽离,即暂时跳出情绪的波动,用内心的观察者来看待自己。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带有任何评判和立场,只是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及与对方互动时所发生的一切。在爱情里,我们常常因为激烈的情感而投入其中,但也很容易陷入自我目标和想法的执着中,导致忽视了对方的需求和渴望。
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感情,适度地跳出情绪的波动,不受情绪偏见的影响,反而能给予关系更多的探索和成长空间。这种适度的抽离并非是冷漠无情,而是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彼此,让爱情关系更加健康和稳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