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探讨"AI+考古"和"AI+文化遗产"新机遇
专家学者探讨"AI+考古"和"AI+文化遗产"新机遇
"知往鉴来:人工智能在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前沿应用珠海论坛"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北师港浸大")举行。来自考古学、文化遗产研究、计算机科学、数学与大数据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考古"和"AI+文化遗产"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在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前沿应用珠海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聚焦"虚拟重建与三维建模""遥感与大数据分析""大语言模型的多元应用"等前沿话题,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碰撞,为与会者开拓新视野。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阮勇斌指出,AI技术在考古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数据分析和图像识别方面。他提到,考古学家采集的大量材料中,只有不到10%能被用于研究,而AI可以高效处理这些闲置资源,尤其是陶片等文物。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教授介绍了科技考古的最新进展,包括金属学分析、DNA技术、岩相学分析、同位素分析和碳十四测年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以济南大辛庄遗址H690出土陶片的AI拼对试验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陶片拼对方面的应用前景。这一技术有望突破传统人工拼对效率低的困境,为陶器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万娇博士分享了其团队在AI考古领域的探索。该团队汇聚一线考古学者与人工智能专家,利用AI模型成功判断宝墩文化时期破碎度较高、传统信息量包含较少的普通陶片的分期。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考古学、文化遗产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新技术将不断催生新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场景,为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北师港浸大正在筹建博雅智能学院,致力于融合人工智能与博雅教育,推动相关跨学科领域研究深入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