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筑业外劳政策引热议:本地工人怎么办?
香港建筑业外劳政策引热议:本地工人怎么办?
香港建筑业外劳政策近期出现重大调整,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政策变化不仅关系到香港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更牵动着本地工人的生计问题。
政策演变:从开放到收紧
2023年,香港政府推出“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配额上限为1.2万人,涵盖29个技术工种和18个技术人员职位。该计划旨在缓解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首批外劳预计于第四季度抵港。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争议,本地工人担忧外劳会挤占就业空间、压低工资水平。
面对各方压力,香港政府于2024年9月宣布暂停新一轮建造业外劳申请。工联会权益委员会对此表示欢迎,并建议政府继续检视不同行业的人力供求情况,及时调整输入外劳政策,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
行业困境:工程量减少,工人开工不足
香港建造业正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2024年建造业失业率已升至4.3%,相比上年同期有明显上升趋势。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半的受访工人表示开工不足,超过七成认为今年就业情况比去年差。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整体经济环境不佳,私人工程量骤减;二是行业内部存在“多层分判”和“价低者得”等不良现象,容易引发权益纠纷。近期多场欠薪、欠工程款等工潮事件,进一步暴露了行业深层次问题。
工人诉求:保障就业,改善待遇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香港建筑业工人纷纷发起联署活动,反对继续输入外劳。据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统计,已有逾160名工人签署请愿书,要求发展局停止输入扎铁工种的外劳。
工人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有扎铁工人反映,自外劳进入地盘后,本地工人陆续被裁员或减少工作量。一位中大硕士毕业生转行做扎铁工人的案例引发关注,他透露虽然日薪达2000港元,但实际工作日数不断减少,上月只开了两日半工,收入大幅缩水。
香港建造业总工会建议政府有序推出工务工程,加快旧区重建、维修保养项目,短期创造更多职位给本地工人就业。同时,工会呼吁政府审时度势,密切关注本地劳动市场情况,适时检讨外劳政策对本地工人就业的影响。
未来展望:平衡经济发展与本地就业
如何在保障本地工人利益与满足经济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香港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工联会权益委员会建议政府因地制宜,适时调整输入外劳政策,并加强对输入外劳的监管,防止滥用。
同时,业界呼吁政府推动行业改革,包括订立“标准合约”制度、简化工程审批流程、提升职业培训水平等,以改善行业整体环境。香港建造业总工会提出,应审视及改善现有劳工法例及职安健条例,加强职业安全与健康培训,提升行业形象,吸引更多年轻人入行。
香港建筑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决心。在这一过程中,保障本地工人权益,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将是香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