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的古建筑有“高台厚基”、“飞檐翘顶”、“重装饰重彩绘”的特点。
中国古建有此特点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一、“高台厚基”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1.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台基可以防潮隔湿。
高于室外地坪的基身,其主要部分是用多层夯土或夯土层与碎砖瓦石块层交互重叠、夯筑而成,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的上升。基身与室外地坪间的落差减少了地面水侵入室内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建筑的室内有一个较为干燥的环境。既适合于人们的居住和使用.同时也保护了台基上的木构架,使木构架不会因水的侵蚀而腐烂。
2.从结构上看,台基具有承重作用。
用上述方式筑成的基身是一个庞大的块状基础。它较原来的自然地坪有着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更好地承担上部的重荷,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3.从美学角度上看,台基还能避免大屋顶建筑在视觉上产生的头重脚轻的失衡感。
4.从社会性质中看,台基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由于台基的建造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是一件工程量很大和技术要求复杂的工作,所以有无台基和台基的高矮很自然地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统治阶级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尽可能地发掘台基在建筑造型上的意义。
太和殿的台基
二、“飞檐翘顶”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惮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
1.扩大采光面,利于通风。
屋顶出檐并向上仰翻,不像是屋顶单纯出檐那样遮挡屋内光线,阻碍空气进入。
2.有利于排泄雨水。
屋顶有坡度,且在上面铺设瓦片,有脊吻,有利于雨水顺流而下,不积攒雨水。
3.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
屋顶通过出檐并向上仰翻的弧形造型,展示出独特的形态之美,给人向上的动态感。通过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的应用,形成了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是中国建筑物之冠冕。
4.保护房角不受损害
飞檐翘顶
三、“重装饰重彩绘”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彩绘为古建筑增添无限光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1.保护木构材料。
采用矿物原料中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敷饰在木结构上,防腐防蠹。
2.遮挡房顶屋架、灰尘。
在屋顶上绘制彩画,设置天花板,是为了遮挡屋顶的结构,遮挡灰尘。
3.显示建筑的社会价值,确定基调。
建筑装饰严格服从建筑的社会功用,如宫殿以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色为主。民居以黑、白为主。
4.趋于程式化、规格化。
不论是装饰还是彩绘,各自都有严格的做法规范,能极大地加快设计和施工的速度。
5.身份地位的体现。
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和玺彩画等级最高,一般限于宫殿建筑,以勾龙画凤和大量使用沥粉贴金为特点。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一般般为豪宅、庙宇使用,以蓝绿基调上绘旋子花为特色。苏式彩画在园林和民居中应用普遍,色彩鲜艳明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灵活。
6.根据地域色彩运用不尽相同。
南方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淡雅秀丽的格调,而北方一般用黄、绿、蓝等色。
不同建筑所用彩绘不同
寿康宫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