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孤独感:你也在“云端”找陪伴吗?
社交媒体时代的孤独感:你也在“云端”找陪伴吗?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让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社交方式却带来了一种新的孤独感——“数字化孤独”。
“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型社交困境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然而,这种便捷的社交方式却带来了一种新的孤独感——“数字化孤独”。
“数字化孤独”本质上是网络社交在人们情感结构上的投射。这种由图文符号与信息交互构造的网络社交只是产生一种碎片化的浅度连接,与生活世界中由在地关系、群体协作、社会活动交织出的人际网络彼此疏离,从而促生了一种孤独的心理状态。
线上狂欢与现实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交困境
社交媒体时代的孤独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线上交往与现实社交的脱节:互联网创造了高度自由且个性的参与机会,反而让现实场景中的交往显得吃力且束缚重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社恐”来形容这种丧失自由感与自主权的情绪感受,试图以逃离的方式重回由数字技术构造的想象空间,理解他人与调整自我的意愿显著退化。
数字身份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数字化的媒介身份并不完全可信。当自我对他人的理解完全建立在对方的个人叙述与符号展演上,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由对方打造的“拟态环境”之中,文字和图像很可能是精心构建的技术遮蔽,数字技术与数码物的传递无法取代面对面互动带来的信息流露与经验感知。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媒介身份并不完整真切。在“带着面具起舞”的社交平台中,精心展现的网络形象只能反映个体的一部分特征,这种完美的幻象虽然能带给人理想自我的瞬时满足,却也造成了一部分信任感的缺失,导致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同步而行。
浅层交往的局限性:数字技术与社交平台扩大了人的沟通范围,亲密认同的对象似乎可以跳脱出熟人关系,拓展为网络中的陌生人,但这种亲密且陌生的交往状态却容易断裂。由于社交过载,人们缩减了给予社交好友情感支持的平均深度,自我袒露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也难以在诉说者与倾听者之间建立彼此认同,反而出现了双方对情绪价值的争夺与计算。
如何走出“数字化孤独”?
面对“数字化孤独”,我们该如何应对?
建立善意的社交观:生活中的他人和自己一样,都是有情感有尊严的主体,不是数字化的客体或满足自我需要的工具。正是在互为主体的交往过程中,才有了合作、共情与感动,才可能孕育深刻的亲密关系与情感生活。
提高数字素养:将社交媒体发展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支点,而非屏蔽真实生活的数字屏障。数字技术不是需要对抗的敌人,是与使用者共存与共变的对手。社交媒体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子化生存,也可以成为塑造社会性自我的途径,这需要使用者发挥能动性来界定社交媒体与自身的交互方式,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使用方案。
平衡线上线下的社交关系:在抵达虚拟世界中的“远方”后,仍对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附近”保持兴趣,在拥有了即时通信技术之后,仍然记得如何去思念一个远方的人,触碰一个近处的人。
社交媒体时代的孤独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数字技术对人际关系的深远影响。面对这种新型的孤独感,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学会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重建健康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