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到底是什么,哪些文献里面有相关记载,如何正确辟谷
辟谷到底是什么,哪些文献里面有相关记载,如何正确辟谷
辟谷,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方式,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辟谷的含义、历史渊源及其正确实践方法,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独特的养生之道。
一、辟谷的含义
辟谷,亦称却谷、断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源自方仙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即不吃五谷杂粮,而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辟谷常与服气相联,称服气辟谷。服气,顾名思义就是服食空气,后受道家思想影响,而称服食精气或天地元气。这是以气代食之功,服气辟谷修炼法是道教历来讲究的道法。
二、文献记载
关于辟谷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献记载:
-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留侯张良因多病而导引不食谷的事迹。
- 《黄庭内景经》:宣扬通过食气达到辟谷,断除谷气,使三虫(三尸、三彭)绝灭,以求长生不老。
- 《大戴礼记·易本命》:提出了“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的观点,为辟谷养生术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根据。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去(却)谷食气篇》: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
- 《云笈七签》:卷五载有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的事迹,以及关于服气消三虫诀的论述。
- 《抱朴子内篇·杂应》:记载了辟谷者的身轻色好,以及具体例子以证之。
- 《北齐书》、《南史·隐逸传》、《北史·隐逸传》、《旧唐书·隐逸传》、《宋史·隐逸传》等史书:均记载了多位道士、隐士辟谷的事迹,如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
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到的“绝谷完丹”,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服用特定丹药以达到辟谷效果的修炼方法。这里的“绝谷”指的是断绝谷物等常规食物的摄入,“完丹”则指的是服用完整的丹药。
具体来说,抱朴子在书中描述了多种辟谷的方法和丹药配方。例如,他提到可以通过服食山蓟、饵制黄精以及禹余粮丸等丹药,每日两次合起来服用,能够使人增加力气、身体变轻且不会疲乏。此外,还描述了其他丹药和修炼方法,如服用守中石药、松柏及山蓟等,也可以达到守中的效果,只是效果不如大药,且时间有限。
三、正确辟谷的方法
辟谷并非简单的绝食,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准备、科学规划并严格控制的饮食调整过程。以下是一些正确辟谷的方法:
心理准备:认识到辟谷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辟谷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生理准备:逐渐减少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让身体逐渐适应低能量的状态。同时,了解辟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辟谷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饮食调整:辟谷期间不进食谷物和肉类,以减少热量摄入。为了补充必要的营养和水分,可以适量食用低糖、高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同时,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至少喝8杯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和排毒。避免刺激性饮品,如碳酸饮料、咖啡和茶等。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消耗热量和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此外,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辟谷期间可能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辟谷时间与监测:辟谷的时间因人而异,初次尝试者建议从较短的辟谷时间开始,如1天或2天,逐渐适应后再延长辟谷时间。在辟谷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乏力、低血糖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辟谷并就医。辟谷结束后也要注意复食的过程,避免暴饮暴食,逐步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