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掌家忠:徐州重型机械厂的“革新大王”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48: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掌家忠:徐州重型机械厂的“革新大王”

1956年,一位名叫掌家忠的普通工人,站在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领奖台上,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这一刻,不仅标志着一位新中国第一代劳模的诞生,更见证了一个普通工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不懈努力,成为徐州重型机械厂乃至整个中国工业战线的佼佼者。

01

从普通工人到“革新大王”

1949年,19岁的掌家忠进入徐州重型机械厂,成为一名普通的锻工。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边工作边学识字,很快就能够画图纸、搞攻关。面对国家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需求,掌家忠只有一个念头:要在又好又省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得又多又快。

在他的带领下,锻工小组的技术革新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双轮双铧犁的生产任务中,他通过改进工具和操作方法,将深耕齿板的生产定额从180个提升至1800个,闸销定额从75个提高到750个,使月产量翻倍增长。这些数字背后,是掌家忠和他的团队无数次试验和改进的结果,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筑的丰碑。

1957年,厂里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试制15吨吊车。这对当时的徐州重型机械厂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锻工组长的掌家忠,主动请缨:“试试看!”为了这个“试试看”,他白天干活晚上想,反复琢磨着吊钩的尺寸、形状和材料。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这个重达数百公斤的大吊钩,两个人都抬不动,却为工厂打开了新的产品领域。这一成功引得胶东、秦皇岛、上海等地的工程师纷纷前来“取经”,连掌家忠技改的模具也被带回去研究。

从1953年到1959年的短短七年时间里,掌家忠带领的锻工小组完成了相当于25年7个月的工作量。这样的成绩,让他赢得了“革新大王”的美誉,也让他在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徐州乃至全国劳动者的骄傲。

02

见证中国工业的成长

掌家忠的奋斗历程,正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所在的徐州重型机械厂,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塔式起重机、第一台5吨汽车起重机、第一台QY16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这些“第一”的背后,凝聚着以掌家忠为代表的工人们的智慧和汗水。

徐州重型机械厂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从建国初期的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等企业发展而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如今的徐工集团已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三强。

03

劳模精神的传承

时光荏苒,当年的“革新大王”已经退休多年,但他的精神却在徐州重型机械厂代代相传。在掌家忠之后,徐州重型机械厂又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劳动者。

孟献群,这位51岁的现场技术工程师,是新一代“金牌工人”的代表。他扎根生产一线30年,从一名普通的调试工成长为技术专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岁的孟凡东,则是新时代青年工人的佼佼者。在2021年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他以绝对优势一举夺冠,展现了新一代工人精湛的技艺和拼搏的精神。

从掌家忠到孟献群再到孟凡东,三代劳模的事迹,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个“大国重器”,也托起了中国工业的未来。

04

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光荣!”这是94岁的掌家忠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五个字。这五个字,不仅是他对自己的总结,更是对新一代工人的期望。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改变着生产方式,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工匠精神永远是制造业的灵魂。掌家忠和他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大国重器。

今天,当我们站在徐工集团现代化的厂房里,看着一台台“钢铁巨人”从生产线上缓缓驶出时,不禁会想起那位曾经在锻工车间挥汗如雨的年轻工人。他的故事,不仅是徐州重型机械厂的骄傲,更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掌家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劳模精神:那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