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里的红色记忆
辽沈战役纪念馆里的红色记忆
在辽宁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内,珍藏着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却仿佛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让我们一起走进纪念馆,聆听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的电报:战略决策的关键
在纪念馆战史馆的展厅里,一封电报手稿格外引人注目。这正是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起草的《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这封电报不仅展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更揭示了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所在。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都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变化。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长到280万人,装备得到很大改善,经过实战锻炼、新式整军运动和大练兵,攻坚能力也显著提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优势。国民党军则恰恰相反,总兵力由最初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只有174万人,且被分散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大战场,可以说处处受制,士气低落,已经到达了崩溃边缘。
毛泽东同志在这封电报中,明确提出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构想,即先攻占锦州,封闭东北大门,将国民党军困在东北地区,为全歼敌人创造条件。电报中还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确立攻占锦州至唐山一线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这封电报的出现,标志着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正式确定。它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军事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更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有力证明。历史证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死打硬拼"战旗:英雄连队的荣耀
在纪念馆的另一展厅里,一面战旗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旗面上"死打硬拼"四个大字,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这面战旗背后,是一个英雄连队的传奇故事。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奉命插入锦州北部,切断国民党守军的内外联系。9月24日晚,第25师第74团1营1连担任"渗透战"尖刀连,成功插入锦州与薛家屯之间的白老虎屯。白老虎屯地处锦北中心,距锦州仅两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5日天刚亮,国民党守军调集1个多团的兵力,向1连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在敌军猛烈攻势下,1连连长陈学良、指导员田广文带领战士们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敌我双方在白老虎屯这个仅百余户的村庄,激战近7个小时。1连连续打退敌人在坦克、飞机掩护下的10多次冲锋。全连180多名官兵,只剩下不到40人。按照上级命令,1连坚守到中午12时,就已经完成任务。然而,1连听到锦州城外葛文碑方向的枪炮声还未结束,遂决定继续坚守白老虎屯。
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1连主动收缩至白老虎屯西北角的一座大院里,在这儿仍可以控制敌军的增援通道。敌火力猛烈,院内两间正房先后被打塌,官兵撤到靠西的房间进行最后的坚守。战至黄昏,1连仅剩37人,每人只剩几发子弹。面对再次逼近的敌人,指导员下令销毁连里通信联络符号和连队花名册,决定与敌人拼尽最后一滴血。就在这紧要关头,院外再次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原来是我军增援部队赶到了。全连胜利突围,敌军仓皇撤走。
为表彰1连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命名该连为"白老虎连",授予"死打硬拼"战旗一面。这面战旗不仅是"白老虎连"的荣誉象征,更是人民军队英勇无畏、敢打必胜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赵炳南的粮袋:军民鱼水情深
在纪念馆的支前馆里,一条带有9个弹洞的粮袋静静地陈列着。这条看似普通的粮袋,见证了塔山阻击战中军民团结一心的感人场景。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这是辽沈战役中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阵地防御战。为保证战斗取得胜利,当地群众自觉担负起为部队供应粮食的任务,他们昼夜不停地捣米磨面,保证了前线战士们吃饱吃好。10月13日,是塔山阻击战最激烈的一天。国民党军独立第95师组成"敢死队",向我军塔山东侧的铁路桥阵地实施了集团冲锋,猛烈的炮火切断了我运粮通道。坚守阵地的第4纵队打退了国民党军的一次次冲锋,拼杀了一日还未吃上饭。家住阵地附近的群众见状都十分焦急。
天色渐渐暗下来,阵地上的枪炮声逐渐稀疏,塔山村村民赵炳南决定为战士们送粮。他将炒好的粮食装进自家的粮袋,趁着夜色,冒着枪林弹雨,艰难地向阵地前进。途中,粮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留下了9个弹洞,但赵炳南依然坚持将粮食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这份粮食不仅解决了战士们的燃眉之急,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这条带着9个弹洞的粮袋,成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它见证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私支援,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战斗的动人场景。
辽沈战役纪念馆中的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以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