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告身的出现和演变,浅谈古代官员身份证的制作及非本质应用
从告身的出现和演变,浅谈古代官员身份证的制作及非本质应用
在《水浒传》第五十五回中,讲到高俅大兴马步三军围剿梁山时,曾写到这么一个细节:原在东京甲仗库任副炮手的“轰天雷”凌振,被总指挥呼延灼点名上阵效力,凌振“来参见了高太尉,就受了行军统领官文凭,便教收拾鞍马军器起身”。这里书中提到了“文凭”二字,虽然一笔带过,并不太引人注意。但翻阅史料文献发现,古代朝廷颁发给官员的这种功能等同于“身份证”的任命书,在其实际应用中,却往往超出了“凭执证明”这个基本范围,反而衍变出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功能……
告身涵义及定名
给正式成为国家官员者颁发“身份证”或任命书的做法,一般认为始于南北朝。据《南史·颜延之传》记载:
刘宋元嘉三年,“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皆取义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邑吏送札,延之醉,投札于地”
《资治通鉴·陈高宗纪中之下》则记载道:
“陈宣帝太建九年,‘诏百官皆给告身’”
从这两条史料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朝廷已经开始给官员颁发任命书,这种任命书被称为“告身”或“除身”。告身的出现,标志着官员任命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官员身份的重视。
告身的制作与内容
告身的制作非常讲究,一般采用黄纸或白纸,上面印有皇帝的玉玺或官印,内容包括官员的姓名、官职、任职时间、任职地点等信息。告身的制作过程也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核和盖章,以确保其真实性和权威性。
告身的功能与演变
告身最初的功能是作为官员的身份证明和任命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逐渐演变,衍生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
作为财产证明
在唐代,告身开始被用作财产证明。据《唐会要》记载:“凡授官者,皆给告身,其告身即为田宅、奴婢、车马、衣服等物之券。”也就是说,告身不仅可以证明官员的身份,还可以证明其财产所有权。
作为抵押品
在宋代,告身开始被用作抵押品。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凡官吏有告身者,可以告身为质,贷钱于官。”也就是说,官员可以用告身作为抵押,向官府贷款。
作为交易工具
在明代,告身开始被用作交易工具。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凡官吏有告身者,可以告身易钱,以钱易告身。”也就是说,告身可以像货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官员可以用告身换取现金,也可以用现金购买告身。
结语
从告身的演变可以看出,古代官员任命书的功能远不止于身份证明,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衍生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这些功能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