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龟兹的古韵新生
千年龟兹的古韵新生
龟兹文化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合了中原、西域以及中亚、西亚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古代文明交流的辉煌成就。新疆库车市作为龟兹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在考古发现、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千年古城,探寻龟兹文化的古韵新生。
新疆库车市的库车清代城址。图/新华社
吾玛艳·阿西木民居建筑具有一百三十馀年历史,被认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是库车市拯救老屋行动中首座修缮完成的古民居。图/新华社
新疆库车市拍摄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图/新华社
新疆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拍摄的2号墓。图/新华社
新疆库车市拍摄的大馕城,《杏花之约·丝路龟兹》大型沉浸式歌舞剧与游客见面。图/新华社
新疆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拍摄的2号墓。图/新华社
在新疆库车市大馕城,《杏花之约·丝路龟兹》大型沉浸式歌舞剧与游客见面。图/新华社
新疆库车市的库车友谊路砖室墓群发掘现场。图/新华社
游客参观新疆库车市库车王府内的龟兹博物馆。图/新华社
仲夏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骄阳似火,巍巍天山深处的托木尔峰仍是白雪皑皑。山脉南麓,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疆库车市,“雪藏”于地底七、八米深的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即将迎来开馆。
在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库车友谊路墓群原址上建起的博物馆,像尘封一千七百多年的时光信札,誊写文明源流,记录文化根脉,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了龟兹文化多元荟萃、兼容并蓄的历史。
探寻龟兹文化印记
古龟兹地区为汉唐“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中原政权治理西域的重要城池,是古丝绸之路的著名驿站。
按《汉书》、《晋书》所记载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古龟兹地区是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古龟兹现存遗址遗迹遍布于新疆库车、阿克苏、拜城、新和、沙雅及轮台等县市。人们可以在石窟寺、古城池、烽燧中一窥千年前的繁华热闹,读懂戍边军士、往来商旅、佛教僧人共同生活的久远故事。
位于地下的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充分利用古墓群原貌进行文化遗产活化展示,十五座砖室墓样貌完整,可清晰看到墓门、甬道、墓室、耳室。墓门上有照墙,门楣上雕有天鹿、玄武、白虎、朱雀等中国传统神兽纹样,部分墓主人口含或手握钱币,这些均是古代中原地区墓葬习俗。砖室墓随葬的大量陶器、骨器、钱币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西域紧密联系的重要依据。
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介绍,友谊路墓群砖室墓部分墓室形制与河西一带砖式墓类似,相关区域累计发掘面积近一万三千平方米,已清理出春秋战国至元明时期墓葬、灶、井等各类遗迹一千余处。墓室中的每一块砖都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行走在库车市以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可清晰辨认出汉唐时期龟兹都城的三面城墙。198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这里挖掘出土了大量汉唐钱币及铺地方砖。许多方砖都装饰着精美的莲花纹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莲花象征清丽高洁、被称为‘花中君子’,挺立千年的城墙及极具辨识的出土文物,无不佐证了古龟兹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上一脉相承且密不可分的联系。”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所长台来提·乌布力说。
被称为“龟兹历史画廊”的库木吐喇石窟,反映出古龟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变迁。公元十世纪开凿的第七十九窟,主室坛基正面供养人中,既有回鹘人,也有汉僧,汉文、龟兹文和回鹘文共同题刻在供养人旁榜题内,和谐共存。
从时光中走出来
描摹、印花、细凿、锯形……拾步库车老城,隔几条街就能碰见正在修缮古民居的手工匠人。那些老屋檐、旧窗户,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下完美复原,一个个古香古色的雕花惟妙惟肖地从时光中走出来。
库车市汉唐龟兹故城遗址区和清代老城区,留存着汉、唐、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城墙和古遗址。特别是老城区现存的大量晚清和民国初期古民居,既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保护面临损毁甚至消失的古民居,当地去年启动“拯救老屋行动——古民居修缮”项目,对一百零一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研究制定保护修缮方案,邀请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对本地传统工匠进行培训,尽可能复原老城风貌。
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 数字化还原历史场景
传承文化并非简单复古,近年来,新疆努力将传统文化保护融入城市建设。眼下,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清代城墙遗址保护修缮、林基路烈士纪念馆保护展示工程、龟兹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先后实施修建,苏巴什佛寺、克孜尔尕哈烽燧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完成提升改造,越来越多的龟兹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不仅充分利用古墓群原貌,还通过数字云展览、VR体验、纱帘投影、交互式屏幕等数字化手段,还原生动历史场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
“博物馆充分发挥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作用,再现晋十六国时期古龟兹地区文化习俗和生活风貌,有形有感地向人们介绍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库车市龟兹博物馆副馆长曹兴伟说。
奏响龟兹现代乐章
今年年初,“壁上·壁下 龟兹石窟艺术的因缘与回响”展览在新疆美术馆开展。展览以古龟兹地区石窟为原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光影交错的展览空间中,石窟壁画上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墙壁上的绚烂画面,让人穿越时光长河,触摸历史痕迹,收获声声赞叹。
新疆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恩卡尔·木哈亚提与朋友结伴而行,认真欣赏每幅壁画。“新疆以前盛行佛教,这里原本就是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看到壁画就像和千年前的古人交流,太有意思了。”她说。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汉唐中原地区文化元素,与敦煌莫高窟一样,对研究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作为4A级景区,克孜尔石窟每年接待数十万名游客。为了保护利用好石窟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积极引进数字化概念和技术,用3D扫描、立体摄影、多光谱技术等手段对石窟和壁画信息进行详细收集、整理和保存。
台来提·乌布力介绍,今年以来,克孜尔石窟研究所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包含虚拟现实体验空间、数字展示空间、公共文化(艺术)教育空间等功能区的龟兹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建设,将数字技术赋能融入龟兹石窟保护利用事业。
让龟兹乐舞活起来
龟兹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正努力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曾誉满天下的“龟兹乐舞”,是中国传统歌舞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新疆艺术学院的年轻师生,以石窟壁画形象为原型,以中国古典舞审美范式再创作龟兹歌舞,历时十余年,形成多部舞蹈作品。其中,群舞《铅华·满壁》去年摘得第十三届“荷花奖”古典舞提名奖。
这段舞蹈的编导、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鹏,十多年间不断梳理龟兹乐舞史料,多次前往克孜尔石窟采风,通过创新编排,让古籍中、壁画上的龟兹乐舞“活起来”。“希望传统文化能被发扬光大,呈现于后人,传递文化自信。”他说。
不久前,新疆起草了《龟兹片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进一步挖掘龟兹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承在文艺作品中的遗产,在系统性保护和开发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