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非遗传承创新纪实:从生产工具革新到数字化传播
2024非遗传承创新纪实:从生产工具革新到数字化传播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迎来新的发展篇章。从生产工具的创新到数字化传播的突破,青年一代正以创新精神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仇莎为小学生们科普原村土布纺织技艺。受访者供图
2024年,非遗传承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中国春节、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华文化不断走出国门,绽放璀璨光芒。悟空神话、泉州簪花、潮汕英歌舞、确山打铁花等项目持续“破圈”,隐秘在乡村小城的非遗项目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人们通过穿着民族服饰、品尝中华美食、欣赏文化演绎等方式,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非遗的创新体现在成果、方式和传播等多个方面,更关键的是青年一代传承者和喜爱国潮的年轻人的加入。
“2024年是我的创新年”,河北赞皇县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仇莎这样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下大力气对原村土布进行了迭代升级”。
最重要的创新是生产工具的改良。2024年,赞皇县350多台木制织布机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仇莎团队自主研发的钢木织布机。新型织布机解决了老机器操作不稳定、容错率低等难题,并扩大了门幅,织布的宽窄从最早的30-50厘米提升到70-100厘米,使土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原村土布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代非遗传承人王红玉带领村庄妇女生产棉布,支援前线。2007年,在赞皇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仇莎的母亲崔雪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将一个手工家庭作坊发展成集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企业。
90后仇莎原本在北京工作,一次回家探亲时,被土布非遗工坊内满院头发花白的老人所震撼。一位老人拉着她的手说:“你是做销售的吧,你看我织的布好不好,你给原村多卖点布吧,卖到全世界。”这句话触动了仇莎,她决定回乡创业。
仇莎坦言,原村土布传承到今天,断档了40年,“我们整个织坊大部分是60-80岁的老人,必须要有新人来支撑了”。她凭借在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经验,为公司管理注入新理念。2019年前后,她翻新老厂区成立了创新研发基地,按照业务需求成立工艺管理、创意设计、产品研发等部门,集中开发、打磨样品,确认好产品规模和标准,再分发到17个自然村的生产工坊中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极大提升了原村土布的创新策源和产能。
“人是文化传承最大的价值”,仇莎反复强调。去年创新研发基地稳定在50人的就业规模,涵盖了80后、90后甚至00后,大家都认为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产业。年轻人把彩色的梦编织进布料里,制成围巾、旗袍、汉服、礼服等产品,销往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在欧洲市场掀起一阵“土布风”潮流。
去年,原村土布迎来品牌合作的集中增长期。除了生产力的创新,原村土布在面料工艺和主题设计上也做了较大改良。尝试运用矿石和植物染料,开发了以七彩丹霞为主题的色彩面料。许多创新产品还在等待市场的反馈,但只要品质在线,非遗品牌在新年还会抓住新机遇。
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抖音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00后和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
当“流量池”装满“国潮热”,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无数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悠长历史文脉的非遗宝藏,同样被感受、被看见。“我的工作就是拿着特制的喇叭,喊大家快来看看非遗的美好,让非遗与人们的生活重新建立起联系。”传统文化科普达人国翠儿表示,非遗需要传承人的努力,更需要传播人的助力。
短视频是她的“传播场”。从汉服、京剧、剪纸到书法、茶道、陶瓷……千万播放量的火爆作品层出不穷。“30秒带你了解中国陶瓷”“何为衣冠楚楚,30秒了解汉服文化”……看似简短的作品背后浓缩了国翠儿和团队对非遗的深度思考。
2024年,国翠儿和地方文旅共创了许多精品佳作,例如来到宁波探访河姆渡文化,一件件来自远古的器物唤醒了很多网友在课本里的记忆。“非遗连接过去和未来,我们也想表达这个意思,用历史的智慧作为选题,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呈现”,她说,为了保障品质,团队特意放慢了更新频次,留出大量时间构思作品内容。她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创的二十四节气代表作品创作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采访专家、补充知识、等比例制作道具,最终通过技术手段将二十四节气具象地表达出来。
曾有网友称她为“不敢催更的博主”,国翠儿认为,自己还要稳稳地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因此非遗传播也要符合这个时代接收信息的方式和审美。我要利用碎片化时间让大家学到知识,有收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