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如何,有哪些副作用?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如何,有哪些副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心力衰竭仍然是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抗心衰药物,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心衰的新选择。
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
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呼吸困难及外周水肿等表现。
目前,心力衰竭诊断后5年病死率为50%,终末期疾病1年病死率为 50%。传统的三联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症状,但1年后全因死亡率仍大于20%。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机制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主要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按1∶1 的比例复合而成。沙库巴曲可以通过抑制脑啡肽酶,而升高利钠肽水平,起到排钠、利尿、扩血管的作用;缬沙坦可以抑制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排钠、利尿、降低醛固酮释放作用。
研究显示,对于因新发心衰或急性心衰住院的射血分数降低型患者,在他们病情稳定后,随机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或依那普利,在第4周和第8周时可观察到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病人 NT-proBNP 下降幅度更大,心衰相关不良事件数更少。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独特疗效
除了排钠、利尿、扩血管等常见作用外,沙库巴曲/缬沙坦还具有独特的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心力衰竭时左心房的压力会升高,左心房心肌细胞因为受到牵拉而刺激心房利钠尿肽的分泌,心房利钠肽与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活性,可以起到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而心房利钠肽可以被脑啡肽酶降解。沙库巴曲抑制脑啡肽酶的同时,会增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因此,将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进行结合,可以发挥更强的抗心肌纤维化作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初始剂量及滴定:说明书推荐起始剂量为50mg,每天两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应该每2至4周服用剂量增加一倍,直至达到每次 200mg 每天两次的目标维持剂量。血钾水平>5.4mmol/l的患者不可以使用这种药物治疗,收缩压<100 mmHg的患者在开始使用这种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
研究表明,大多数心力衰竭病人是以较低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开始的,治疗策略需要谨慎,不能太激进。但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达 32%的患者是能够耐受向上滴定的最大剂量。年龄越小,血压越高,血清肌酐越低,所能达到最大剂量的可能性越大。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血管性水肿、低血压、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4种。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主要是体现在高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达到了6.4%。但在症状性低血压、低血压、肾功能恶化、血管性水肿或停药方面,几种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的来说,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开辟了崭新的里程。而在各种类型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不全、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沙库巴曲/缬沙坦也表现出潜在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Velazquez EJ,Morrow DA,DeVore AD,et al. PIONEER - HF Investigators. Angiotensin - Neprilysin Inhibition in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2019,380( 6) : 539 - 548.
[2] Wachter R,Senni M,Belohlavek J,et al. Initiation of sacubitril /valsartan in haemodynamically stabilised heart failure patients in hospital or early after discharge: primary results of the randomised TRANSITION study [J]. Eur J Heart Fail,2019,21( 8) : 998 -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