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通过《巴黎协定》关键条款,中国碳市场迎来重大变革
COP29通过《巴黎协定》关键条款,中国碳市场迎来重大变革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传来重磅消息: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6.4条)下的碳信用创建标准达成共识。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全球碳市场的正式启动铺平了道路,更将对中国碳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碳市场一体化加速
《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的通过,标志着全球碳市场一体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该机制建立了统一的碳信用核算、认证和交易规则,为不同地区的碳市场提供了互认和接轨的基础。正如COP29主席穆赫塔尔·巴巴耶夫所言,这将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工具”,能够引导更多资源流向发展中国家。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国内碳市场将加速与国际接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作为国内重要的碳交易补充机制,将迎来与全球市场对接的新机遇。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资金支持国内绿色项目,也将推动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中发挥更大作用。
CCER机制迎来新阶段
目前,中国CCER机制正处于关键磨合期。截至2025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共公示57个项目,其中11个项目被终止,其余项目仍在审核中。从项目类型来看,海上风电项目占比约一半,林业碳汇项目占比约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CCER项目的审批异常严格。项目需要经过六步流程:项目公示、项目审定、项目登记、减排量公示、减排量核查、减排量登记。目前,仅有国电投山东3号项目完成项目公示并登记,但仍在等待减排量核查。
审批严格的主要原因在于主管部门对项目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例如,多个项目因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而被终止。这种严审态势表明,主管部门希望确保CCER机制的高质量运行,避免低质量项目流入市场。
石化化工行业面临新挑战
随着全球碳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作为碳排放大户的石化化工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碳价已突破百元大关,相比2021年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超过100%。这无疑为即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石化化工行业敲响了警钟。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石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45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其中,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比最高,达33.9%,其次是化石燃料燃烧,占比33%。
面对严峻的减排压力,石化化工行业正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挑战:
-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降低油品消费、转型化工,实现减碳目标。例如,最大化化工转型可使企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50%以上。
- 节能降耗:推进工艺过程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原料替代:使用绿氢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
- CCUS技术应用: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项目近百个,具备二氧化碳捕集能力约400万吨/年。
未来展望
随着《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的通过,全球碳市场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国内碳市场需要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提升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这也为中国提供了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平台。
对石化化工行业来说,虽然碳减排压力增大,但同时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行业有望在低碳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35年,石化行业将实现碳排放达峰,峰值控制在6亿吨左右。
总体来看,COP29的成果将为中国碳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气候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