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在汽车行业的新使命:与新能源共存共赢
内燃机在汽车行业的新使命:与新能源共存共赢
2024年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000万辆大关,成为全球首个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00万辆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全球减排事业中的一个标志性成就。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内燃机是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答案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内燃机的历史贡献与现状
内燃机作为19世纪末的一项伟大工业发明,已经为人类服务了近150年。从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到现代交通系统的建立,内燃机在汽车工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4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为2472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7.18%。这一数据表明,燃油车在当前机动车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内燃机的技术创新与新型燃料应用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挑战,内燃机行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新型燃料应用来提升环保性能和效率。其中,氢内燃机和甲醇内燃机等新型燃料内燃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氢内燃机可借用传统内燃机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基础,90%以上的零部件可以直接续用,总成本与传统内燃机相当。尤其是氢内燃机的成本显著低于燃料电池系统,批量生产后,氢内燃机成本与传统燃油发动机基本接近或略高15%。在产品端,车企与供应商动作频频。12月5日,一汽解放自主研发的CA6HV3氢气发动机重磅发布,这是国内首款重型商用车缸内直喷氢气发动机;此前的8月,解放蓝途“星熠”氢气发动机牵引车亮相,搭载15L自主研发发动机,打出高适应、高动力、低成本的优势牌。11月14日,为期六个月、路线里程35公里的氢内燃机实车示范运行在天津启动,广汽、吉利的乘用车,一汽解放、中国重汽、东风柳汽的商用车,以及潍柴、玉柴等的氢内燃机纷纷参与,其中广汽的传祺新能源E9氢混版颇为亮眼。
甲醇内燃机方面,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牵引车宣布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从甘肃武威到新疆吐鲁番,仅靠一箱绿色甲醇完成1522.9公里极限里程挑战,获得“半挂式混合动力卡车单次加满绿色甲醇燃料行驶最远距离”荣誉称号,从而打破了新能源重卡在长途干线物流领域的续航壁垒。在非道路场景,搭载醇氢电动动力链的矿卡已在新疆矿区累计运营时间超200万小时,运营里程近3000万公里,燃料成本相比传统柴油动力可节省45%,运行效率提升20%以上。9月,远程还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中国首张M100甲醇单燃料船用发动机型式认可证书,这标志着醇氢电动系统在船舶领域获得行业权威认可。
内燃机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新角色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内燃机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混合动力汽车,特别是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又称串联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汽车动力系统。它采用电机代替内燃机来驱动汽车,使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更加环保和节能。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内燃机只起到驱动发电机发电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为电池充电,为车上的电机等设备提供动力。这种汽车是在纯电动汽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安装了增程器,可以进一步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避免电动汽车频繁充电。
从驾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纯电动模式还是增程式模式,增程式电动车都是纯电力驱动,内燃机只能为电动机提供动力,而不能为车辆提供动力。总的来说,只有增程式电动汽车才能发挥纯电动汽车的最大潜力,提高电动汽车的利用率。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且备受瞩目,但内燃机自身也具备诸多独特优势。其技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已相当成熟,在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表现卓越,能够适应各种复杂且严苛的工况环境。特别是在重型运输、工程机械以及军事装备等特定领域,内燃机的高扭矩输出、即时响应性等特性更是难以被替代,因此内燃机的市场需求始终保持着稳定状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厂商发展合力。郭守刚强调,不能忽视传统燃油车及内燃机技术的发展,要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活力,实现高水平转型升级。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内燃机行业有望在调整中寻求新的平衡与发展,各企业也需根据市场变化精准布局,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结语
内燃机在汽车行业的新使命,不是简单的对立或替代,而是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新型燃料应用,内燃机正在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贡献力量。未来,内燃机与新能源汽车将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进步,为人们提供更加环保、高效、可靠的出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