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各阶层划分:看看你在哪一层?
中国社会各阶层划分:看看你在哪一层?
从历史的周期演化规律来看,阶层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20年小变,30年中变,50年大变是其基本逻辑。过去70多年,社会已经历经了四次较大的分级。
90年前的社会阶层
90年前的中国社会阶层主要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僚宦、地主、富商和买办,其他人都处于较低层次。
70年前的社会阶层
70年前,中国社会经历了第一次阶层分级,共分为三个层次:干部、工人和农民。这一时期,社会阶层界限不明显,整体呈现出一种“平均主义”的特征。
那个年代,大院孩子和工厂孩子、工厂孩子和农村孩子之间基本没有隔阂。虽然有时候较好阶层的人会有些优越感,但整体而言,社会地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差距并不大。这种相对平等的状态持续了30多年,直到1970年代末。
30年前的社会阶层
30年前,中国社会经历了第二次阶层分级,阶层数量从三个增加到四个:干部、工人、个体户和农民。个体户的兴起带来了“万元户”的概念,90%的万元户都是个体户。个体户的成功激发了更多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开启了市场经济的新篇章。
20年前的社会阶层
20年前,中国社会经历了第三次阶层分级,阶层数量从四个增加到五个:干部、商人及知识工作者、海外留学发展及各种漂(深漂、北漂、沪漂)群体、农民工和农民。这一时期,一部分“漂”着的群体和农民工借助房地产市场化东风和工资待遇的提高,扎根到了大城市,买房安家。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错过了阶层跃迁的机会,在50岁以后又退守农村老家。
当前的社会阶层
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第四次阶层分级,阶层数量从五个增加到六个:权势层、富商、普通干部职工、稳定工作者、农民和自由职业。值得注意的是,干部群体从稳稳的第一阶层分化为两个部分:权势层和其他普通类干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干部阶层也面临着重新洗牌。
未来20年的阶层趋势
从当下的发展大势看,未来20年,中国社会阶层将出现五个宏观趋势性变化:
- 以可支配消费力分为净值和非净值阶层
现在,仅仅用收入多少来划分阶层已经不科学。大城市有房族月薪3千也能过得很舒适,而无房族月薪2万也可能过得紧巴巴。未来的阶层划分将更注重可支配消费实力,而非单纯的收入水平。
- 以智商指数分为收智商税和被收智商税阶层
随着消费升级,一部分消费源于对生活品质的改善需求,另一部分源于对新鲜商品的攀比和好奇。例如,当年购买等离子背投电视的人就被认为是被“收智商税”的人。在未来,任何一个人要阅读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出版物,一定不会存在任何障碍,因为人工智能阅读机,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精准翻译任何一部外语著作。
- 以原生家庭积累情况分为躺赢和“社畜”阶层
这是从资源和资本属性的维度来剖析阶层的视角。换句话说,接下来的20年,生活状态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奋斗状态和机遇状态,更取决于原生家庭给自己的起点状况。——这一点,和70多年前的1950年左右是完全不一样的,1950年左右,几乎所有的家庭条件和基础积累都是差不多的。
- 以实际缴税额多少分为净贡献和福利保障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