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古城探秘:武灵丛台与广府古城
邯郸古城探秘:武灵丛台与广府古城
邯郸,这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被誉为“成语之都”,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其中,武灵丛台和广府古城是邯郸古城的两颗明珠,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
武灵丛台:赵国强盛的见证
武灵丛台,又名武灵台,是邯郸市的象征。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赵雍时期(公元前325-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
现存古台为清代同治年间修建,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高阶上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古体大字。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
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
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0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墙镶嵌有许多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
武灵丛台不仅是邯郸历史的见证,更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象征。赵武灵王赵雍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战国前期,赵国在七雄中国力不强,赵武灵王赵雍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赵武灵王赵雍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争衡天下的军事强国。
广府古城:北国小江南
广府古城又称永年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侧,距离邯郸市区约20多公里,是一处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如今的古城建筑主要建于明代,保存完好,风格古朴大气,而且古城四周环水,有风光优美的芦苇荡和荷塘,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
广府古城的面积很大,长宽大约都在两公里左右,四周的城墙保存完好,城墙外则有水流环绕。在广府古城可以步行参观,也可以租自行车游览,游玩整个古城大约需要半天左右。另外,也有观光车可以通行古城内外的各主要景点,车票20元,可以选择乘坐。
古城可以登上城墙,观看小镇全貌,里面居民很多做经营,有些内部景点单独收门票,价格可以,还有很多穿着各个年代服装的美女打卡拍照。古城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去体验,距离不远的甘露寺最值得看,风景秀丽,不收门票,景色不错。交通有小交通车,单独收费乘坐,还算方便,也可以步行溜达,走走看看,各有趣味
城内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纵横分布着清晖书院、城隍庙、文昌阁等景点。城外有弘济桥、毛遂墓、黑龙潭等景点。其中弘济桥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形制大小与赵州桥大致相同,相传是鲁班的妹妹和鲁班比赛修成的,堪称是姊妹桥。
广府古城四面环水,护城河之外是湿地,“一城双水”成为广府古城的一道独特景观。洼淀内常年积水,芦苇茂盛,鱼虾共生,雁戏鸟鸣,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永年洼老潭淀区和护城河等深水水域进行鲫鱼、河虾、河蟹人工增殖放流,在洼淀浅水区栽培芦苇、莲藕、芡实等水生植物,再现“水中城”的美景。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广府古城还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被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中国太极拳之乡”的称号,是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于一体的名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
两颗明珠,交相辉映
武灵丛台和广府古城,一北一南,一文一武,共同见证了邯郸古城的辉煌历史。武灵丛台展现了赵国的军事强盛,而广府古城则体现了邯郸的水乡文化和太极文化。一个见证了赵国的军事辉煌,一个展现了邯郸的水乡风情,它们共同构成了邯郸古城的文化多样性。
武灵丛台的雄伟与广府古城的秀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和谐统一在邯郸古城的历史画卷中。它们不仅是邯郸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如果你来到邯郸,一定不要错过这两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景点,它们会让你对这座古城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