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出现4个症状,可能是胆囊炎来了,别不当回事
饭后出现4个症状,可能是胆囊炎来了,别不当回事
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近期,武汉一位女士因连续三天将粽子当主食,导致胆汁淤滞引发急性胆囊炎,这一案例引发了人们对胆囊炎的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胆囊炎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近期有新闻报道,武汉一位女士端午节期间三餐都把粽子当主食,没想到吃出问题进医院了。
55岁的时女士今年刚退休,端午节前收到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她不想浪费,就一日三餐都把粽子当主食吃。6月9日早上,她突然感到肚子持续隐隐作痛,但想着4月份刚体检过,就没太在意。
图片来源:123RF
为了不浪费,她晚餐时硬是把中午的半个腊肉粽吃完了,结果腹部疼痛很快加重,半夜更是疼得无法入睡,家人赶紧将她送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经过检查,时女士被确诊为胆汁淤滞引起的急性胆囊炎,转到了胆石病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有数据显示,在50岁及以下的患者中,女性的急性胆囊炎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5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急性胆囊炎这个疾病。
什么是急性胆囊炎?
胆囊长在我们的上腹部、肝脏下侧,像一只“小葫芦”,体积很小。
▲肝脏和胆囊、胆管的位置。图片来源:123RF
别看它小,却专门用来装肝脏产生的胆汁。我们吃饭的时候,胆汁就会从胆管流进肠道,用来消化食物里的脂肪。
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固醇、胆盐和胆红素。其中,胆固醇和胆红素都是胆结石的主要成分。如果由于多种原因破坏了胆囊功能,胆汁成分和理化性质改变,里面的胆固醇、胆红素、钙盐等过饱和,就会开始沉淀析出,变成硬硬的胆结石;如果胆汁排空不够完全,也会增加胆结石形成的风险。
95%的急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有关,而胆结石往往是由高脂饮食造成的。除了高脂饮食之外,其他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症、糖尿病、抽烟饮酒、长时间坐着,也都可能形成胆结石,进而引发胆囊炎。
图片来源:123RF
急性胆囊炎常在饭后和晚上发作,尤其是吃了高脂油腻食物后。
发病时常见4大典型症状:
- 右上腹部持续剧烈疼痛,按压或深呼吸时会使疼痛加重;
- 疼痛扩散到右肩或背部;
- 恶心、呕吐;
- 此外还可能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症状,血液检查可能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和C反应蛋白升高。
胆囊炎怎么治疗?
一旦确诊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立即禁食,同时补充水分、电解质以保持酸碱平衡。早期应使用抗菌药物和镇痛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胆囊切除术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手段。任何抗菌药物治疗都不能替代解除胆囊管梗阻的治疗措施。具体治疗方式需要基于对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身体状态以及合并症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图片来源:123RF
1. 轻度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对于手术风险判定为低风险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如果是高风险,医生可能考虑进行保守治疗,在全身情况改善后再判断是否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2. 中度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对于抗菌药物和全身治疗有效、而且手术风险为低风险的患者,可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但若是手术风险为高风险,应暂时选择保守治疗。
3. 重度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首先应使用抗菌药物和全身支持治疗保持全身器官功能稳定。其次,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医院治疗设备等,来评估进一步应该采取胆囊切除术、胆囊引流术还是其他保守治疗。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