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村冰糖葫芦:一把红伞走天下,小串串做成大产业
四王村冰糖葫芦:一把红伞走天下,小串串做成大产业
在江苏省邳州市炮车街道的四王村,有一段流传已久的创业佳话——“一把红伞走天下”。这个被誉为“冰糖葫芦第一村”的地方,凭借小小的冰糖葫芦,不仅创造了年产值8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更带动了全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历史渊源:从宫廷秘方到民间小吃
冰糖葫芦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当时被称为“糖浆果子”。相传绍熙年间,宋光宗的黄贵妃因食用冰糖与红果(山楂)制成的甜食而病愈,这种做法随后传入民间。然而,真正将冰糖葫芦发扬光大的,是四王村的臧春堂。
清朝光绪年间,臧春堂在北京打工时学会了冰糖葫芦的制作技艺。他发现这门手艺本钱小、工艺简单,非常适合穷人谋生。于是,他将这门手艺带回四王村,开始了家族式的传承。从那时起,四王村的冰糖葫芦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已延续了七代,历经百余年。
关键发展:从走街串巷到全国连锁
四王村冰糖葫芦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1982年,村民李修刚背着山楂,扛着糖球把子,从邳县坐船到镇江,开始了第一次外出销售。他清晰地记得,在镇江火车站广场上卖出的第一串糖葫芦,售价仅为2角钱,但那份成就感却让他激动不已。
1997年是四王村冰糖葫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村里成立了山楂批发交易市场,开始采购全国最优质的山楂,为在外销售的农户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这标志着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产业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产业创新:从传统叫卖到电商直播
四王村人把冰糖葫芦称为“糖球”,而“红伞”则成为他们行走天下的标志。早期,村民们都是肩扛木柄大杵,上面扎满稻草,将冰糖葫芦插满草把,远看就像一把大红伞。如今,这把“红伞”已经开遍了全国的城乡。
2008年,四王村成立了“兆光山楂专业合作社”,下设采购销售、物流运输、配套服务等多个小组,并建起了山楂专业交易市场。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进一步扩大了销售网络。
2016年,随着电商的兴起,四王村又开启了新的销售模式。据统计,2017年通过电商销售的冰糖葫芦和山楂产品,占到全年销售总量的1/3。四王村的冰糖葫芦首次“触网”,一天的直播带货就销售了500多串。
产业链条:从单一产品到产业集群
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全村90%的人从事山楂行业,同时带动了周边村镇近万人就业。
在产业链上游,四王村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体系。合作社负责采购全国最优质的山楂,确保产品质量。同时,村里还注册了“大邳一串红”品牌,设计了统一的包装,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在产业链中游,四王村不断创新生产工艺。除了传统的山楂糖葫芦,还开发了草莓、橘子等多种水果糖葫芦,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村里还建立了糯米纸加工厂、包装印刷企业等配套产业。
在产业链下游,四王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销售网络。从最初的走街串巷叫卖,到现在的超市销售、网上销售,销售渠道不断升级。目前,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有固定摊位,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经济效益:从养家糊口到致富奔小康
如今,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全村现有2160多口人,从事“红伞”产业的就有1100多人。如果加上信息、餐饮、物流等从业人员,可以说全村2/3的人都在从事与冰糖葫芦相关的工作。
目前,四王村的总产值约8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0多元。仅“红伞”一项,四王村的产值就达到了5000多万元。这串曾经是手艺人用于养家糊口的冰糖葫芦,如今已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葫芦”。
未来展望:从传统小吃到文化品牌
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村民们并没有满足现状。他们正在积极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一是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四王村正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
二是开发更多衍生产品。除了传统的冰糖葫芦,四王村还在研发冰糖葫芦月饼、冰糖葫芦冰淇淋等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发展文化旅游。四王村计划建设冰糖葫芦博物馆,展示冰糖葫芦的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四是加强技术创新。四王村正在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如何延长冰糖葫芦的保质期,开发更多口味,以适应市场需求。
从南宋宫廷的秘方到如今的致富产业,从走街串巷的叫卖到电商直播的现代化销售,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产业不仅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更传承了一段段动人的创业故事。这把“红伞”不仅为四王村带来了财富,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