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面具:六百年匠心传承的文化瑰宝
藏戏面具:六百年匠心传承的文化瑰宝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在拉萨设立分会场,这一消息让西藏各族人民欢欣鼓舞。作为西藏传统文化的瑰宝,藏戏及其独特的面具艺术,将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六百年的文化传承
藏戏,这门集歌舞、表演、说唱、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公元15世纪,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为了募集建桥资金,自己编剧、谱曲,组织了一个由七姐妹组成的歌舞班子,到各地表演募捐。就这样,第一个藏戏队在“藏戏第一村”扎西曲登成立,一颗雪域文化的明珠由此诞生。
精湛的制作工艺
在拉萨达孜区雪乡民间传统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西洛和他的徒弟们正在忙碌着。作为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的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西洛对每一个面具的制作都精益求精。
“制作一个面具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从雕刻到分层,再到风干和喷漆,整个过程需要10多天。”西洛说。在他看来,面具不仅是藏戏表演的道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会把这项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直到我年纪大了教不了为止。”
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藏戏中,面具不仅是演员的装饰,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同的颜色和造型,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和性格。
白色面具象征纯洁,红色面具代表权力与正义,黄色面具寓意吉祥,绿色面具则表示柔顺。而半黑半白的面具,则象征着两面三刀的性格。在一台藏戏中,常常会出现红、白、蓝、黑、黄等不同颜色的面具,它们共同塑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角色世界。
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藏戏面具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西藏自治区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前已有154支藏戏表演队,13人被授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藏戏。29岁的阿旺罗布是尼玛次仁的最新徒弟,为了提高水平,他每天练唱好几个小时。“藏戏一直是西藏百姓的心头好,有朝一日,我也要戴上黄面白发的面具,向国内外观众展现藏戏魅力。”阿旺罗布说。
2005年出生的德吉白珍,8岁就开始学习藏戏。她在剧目《苏吉尼玛》中饰演苏吉尼玛,曾于2022年斩获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小梅花”奖。“我从8岁开始学藏戏,以后会更加用心学,让更多人看到年轻演员的演出,领略藏戏的青春活力。”德吉白珍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藏戏演出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走向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尊重和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也被引入藏戏表演,如声光电效果和字幕翻译,让这门古老艺术更加贴近当代观众。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在拉萨设立分会场,无疑将为藏戏面具艺术提供一个更大的展示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