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耀案引发热议: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预防?
王子耀案引发热议: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预防?
近日,河北邯郸王子耀案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这起案件中,三名未成年人因杀害同学王子耀而被捕,最终判决结果为:张某某被判无期徒刑,李某获刑12年,马某某则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起发生在校园内的命案,不仅令人痛心,也暴露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的不足。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0-2024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大数据报告》,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全国共发生244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湖南省、河南省、广东省、陕西省和辽宁省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发地。从犯罪类型来看,侵犯财产犯罪占比最高,达49%,其次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分别占23%和21%。值得注意的是,93%的犯罪行为发生在16至18岁年龄段,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80%。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指出,未成年人犯罪与家校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她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分为四个层次:欺负、霸凌、违法和犯罪。其中,欺负类似于孩子的淘气,霸凌则带有明显的凌辱性质,违法涉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九种不良行为,而犯罪则触及《刑法》,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李玫瑾强调,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占便宜”,部分未成年人错误地认为不满14周岁就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心智不成熟也是重要特征,许多未成年人并未意识到“死罪没有,活罪难受”的道理。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专家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家庭教育:家长应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发现孩子心理或行为异常时,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劝诫。同时,家长要直接告诉孩子“偷盗与杀人是犯法的”,避免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学校教育:学校应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
社会参与:国家应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社会各界应协助政府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育社会力量,提供支持服务。
在法律层面,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降至12岁,最高法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但专家也指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肯定会比以前更重”。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司法机关仍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和犯罪原因,最大限度地挽救涉案未成年人。
王子耀案引发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平衡“法”与“情”的深刻讨论。一方面,法律需要维护正义;另一方面,也要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交代,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四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