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泥厂:从战火中走来的百年地标
江南水泥厂:从战火中走来的百年地标
在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摄山镇88号,一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的百年企业,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就是始建于1935年的江南水泥厂,曾是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水泥厂之一。如今,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工业遗址,已经转型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从民族工业到文创园区:一段见证中国近代史的传奇
江南水泥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由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的股东集资创办,原名为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栖霞工厂。1937年11月4日,刚刚建成后的工厂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车。时隔一天,日军就在杭州湾登陆,侵略者铁蹄近在咫尺。
南京大屠杀期间,江南水泥厂在保护难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2月,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工程师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设立了难民保护营,保护了大量中国难民,使其成为当时的“南京安全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水泥厂继续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50年投产后,江南水泥厂首次研制成功油井水泥送往玉门油田,这对抗美援朝、粉碎经济封锁具有重要意义。在投产的45年中,江南水泥厂为国家建设的特殊需要研制、生产了36个品种水泥,“金轮”牌、“五羊”牌、“钟山”牌等多种优质水泥,不仅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也不断开拓创新,获得了国家质量金奖、银奖在内的多种奖项。
进入新时代,江南水泥厂响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号召停产,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挑战。2012年,“江南水泥厂旧址”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公布,江南水泥厂名列100家企业当中。
工业遗产的新生: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如今的江南水泥厂,已经转型为“新工·江南1935工业基地”,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建筑,将其改造为影视取景地、文创体验教室等,吸引了众多影视剧在此拍摄。近年来,《七月与安生》《大江大河》等热门影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
园区内保留了多处历史建筑,如小黄楼、昆德旧居等,这些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的建筑,如今成为了园区的特色景观。同时,园区还设立了厂史馆,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江南水泥厂的发展历程。
创意与传承:工业遗产的文化新生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江南水泥厂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园区内设有专门的产品设计制作工作室,从构思、设计、刻模到脱模、成品,水泥文创产品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确保精雕细琢出精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小黄楼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这款产品将小黄楼的标志性建筑元素融入设计,顶端设计成笔筒,底部则做成印有厂区LOGO的茶托,既实用又美观。此外,园区还开发了建筑模型、动物摆件、猫盒等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教育与文化: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
除了文创产业,江南水泥厂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园区内设有专门的研学教室,为学生提供水泥生产工艺知识介绍和水泥文创产品的体验制作课程。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
江南水泥厂的转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产业升级,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民族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如今又以全新的面貌,继续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江南水泥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里不仅是一个文创园区,更是一本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书,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