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版权争议:从泰勒案到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
AI绘画版权争议:从泰勒案到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一起AI绘画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AI生成的图片具备“独创性”要件,应受著作权法保护。这一判决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也再次将AI绘画版权争议推向风口浪尖。
泰勒诉美国版权局案:AI生成内容不享有版权
2023年4月,美国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斯蒂芬·泰勒向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提交答辩状,对美国版权局拒绝注册由其“创意机器”生成的艺术品版权提出法律挑战。泰勒认为,《美国版权法》中没有任何关于人类作者身份的要求能够阻止他对AI生成的作品主张版权。
然而,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贝丽尔·豪厄尔在2023年8月发布的意见书中确认了版权局的决定,认定“人类作者身份是版权的基本要求”。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争议,泰勒随后向华盛顿特区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北京互联网法院AI文生图著作权案:AI生成内容可构成作品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国内首起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原告李某使用开源软件Stable Diffusion生成涉案图片,并将其发布在小红书平台上。被告刘某未经许可,在百家号文章中使用了该图片,且去除了署名水印。李某遂以侵犯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提起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AI生成图片体现了原告的智力投入和个性化表达,具备“独创性”要件,应被认定为美术作品。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5000元。
专家观点:AI绘画版权争议背后的思考
对于AI绘画版权归属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国斌认为,如果AI生成内容体现了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他强调,鼓励更多人使用最新工具创作,才能更有利于作品创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然而,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AI生成内容不具有稀缺性,过度保护可能会增加公众使用和传播成本。此外,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尚未厘清,需要进一步探讨。
未来展望:AI绘画版权争议的可能解决方案
随着AI绘画工具的不断发展,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框架,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另一方面,也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法律框架,避免过度保护或忽视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
同时,AI绘画工具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开发者应加强技术研究,提高AI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原创性;使用者则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AI绘画版权争议不仅关乎艺术家的权益,也触及了AI时代艺术创作和版权法的未来走向。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类似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法律框架,将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