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如何依托国资平台打造产业引育闭环?
合肥是如何依托国资平台打造产业引育闭环?
2010-2020年,合肥GDP规模从2700亿元增至万亿元,全国排名升至20位,被称为“最大黑马城市”。合肥通过“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新模式,引入并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十年“换道超车”。
合肥资本招商的基本路径
总结合肥资本招商基本路径可概括为: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助力科技成果突破“0到1”
作为安徽省内科创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合肥高新区通过投资、载体、服务“三位一体”,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将合肥打造成了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2012年,合肥高新区设立了全省首支财政出资的政府天使基金,有效解决市场化基金在早期投资领域的缺位问题。天使基金封盘后,2017 年合肥高新区又率先设立全省首支纯国有出资的种子基金,投资阶段进一步向前延伸。据统计,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共计投资项目约120个,投资项目绝大部分为成立2年以内,营收在千万元以下的企业。
除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外,合肥高新区还布局了6支聚焦早期项目投资的基金,规模约13亿元。为区域早期项目,尤其是高校院所项目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依托良好的科创土壤,合肥高新区以政府先行、投早投小,作为区域早期投资的先驱,引领了区域早期投资氛围,助力早期项目真正破解“0 到 1”的融资困境。
2015年,合肥高新区以混合所有制形式设立专业基金管理公司合肥高投,团队聚焦硬科技领域投资,陆续托管了含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在内的9支基金,受托管理基金规模45亿元。合肥高投累计投资项目200余个,投资额近30亿元,其中早期项目14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2个。
借助基金投资手段,合肥高新区支持了本源量子、至博光电、中科类脑、科生景肽等一大批典型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让具备深科技特质的研究成果在合肥生根发芽。
2017年,合肥高新区联合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定投基金——合肥高新区中科创新基金,专注投资和服务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1年,与合肥市武汉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合作设立武大高新基金,支持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下属投资平台——合肥高新集团,共参与设立35支投资基金,总规模452亿元。截至2021年底,基金累计投资企业500多家,其中早期项目超过50%,投资额逾百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5个,投资额约15亿元。
增强创新资本生成力
一方面,合肥注重强化资本运作,依托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三大国资投资平台作为开展资本招商的“牵引器”和“主力军”,联合中信、招商等头部投资机构共同设立近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 +社会化投资 + 天使投资 + 投资基金 + 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创新资本生成能力。
例如,合肥建投深耕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发起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合肥芯屏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基金实缴规模265亿元,位居全国私募股权基金头部方阵,累计完成对外投资 366亿元,项目包括京东方10.5代线、彩虹集团高世代液晶基板玻璃生产线——彩虹8.5代线、力晶12 英寸晶圆制造、安世半导体等。合肥产投参与中兴合创基金、华登国际、建广基金、安徽省集成电路基金、新站基金等多只基金,总规模超过640亿元。
运作机制形成完整闭环
另一方面,在具体运作机制上,合肥主要通过投资并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项目推动落地,并围绕投资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打造“引进团队 - 国资引领 - 项目落地 - 股权退出 - 循环发展”闭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项目招引、产业培育共融共生、协同发展。
前期,审慎尽职调查
合肥在决策前期会深入研判目标项目的经营、财务、法律关系等综合情况,明确产业刚需、市场规模、发展前景,评估投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确定投资具体方向。在此过程中,合肥注重政府部门内部协作,统筹发改、经信、科技、投促等多部门和产投、建投等投资平台联合成立产业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项目审核把关,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市领导牵头跟踪。
与此同时,合肥重视借力外脑,聘请 100 余位企业家作为招商顾问,成立目标产业领域顶级专家数据库,对于体量大、技术先进、专业性强的项目,依托专业团队论证把脉。
通过审慎尽职调查和技术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确保决策理性,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这也成为合肥参与城市之间招商引资竞争的重要比较优势。
中期,投资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项目
产业投资方向确定后,合肥摒弃了双方直接组建合资企业的传统招商引资方式,而是借用资本市场,由国资认购流动性较强的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拿到股权融资后再自行在合肥落地项目,从而避免政府投入固化和沉淀。
例如,2010年为支持京东方北京8代线项目建设,合肥融科斥资近20亿元参与京东方A定增;2014年4月合肥建翔斥资60亿元参与定增,均直接推动京东方8.5代线和10.5代线落地合肥,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企业也相继落户。
2020年初,蔚来汽车与合肥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获得70亿元股权融资。交易完成后,合肥合计持有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蔚来持有75.9%的股份。按蔚来中国约占蔚来85%的股份计算,合肥该笔投资盈利超过1000亿元。
后期,拓展产业配套服务
为推动落地产业项目真正“扎根”,合肥坚持全产业链招商,通过不断拓展产业链配套服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上下游联动效应,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圈。
例如,为解决家电、平板显示、电脑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缺“芯”问题,合肥瞄准缺链补链关键环节,先后引进百亿级配套项目,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年产值保持约 20% 的增长。
在项目成熟运转后,合肥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基本路径,设计了完善的国资退出机制。
例如京东方项目在完成8.5代线项目建设后,合肥国资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完成投资退出,为新的投资积累资金,实现良性循环。
资本招商的普遍模式
资本招商能够以少量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扩大基金对项目投入的规模和力度,起到产业引导和培育作用。
“合肥模式”中政府资本招商普遍聚焦“招什么”“怎么招”重点环节领域,充分发挥资本的媒介和枢纽作用,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发展新模式,将行政主导下的单打独斗变为“政府引导、场运作”的协同作战,持续放大经济效应。
招什么?精准定位新兴产业
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开展资本招商通常具有较强的政策意图,与普通的市场投资行为相比,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目的不是高额投资回报,其核心诉求在于引导促进地方产业发展,通过引导基金招引优质产业项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聚、引导区域经济转型。
从投向的产业来看,政府资本招商主要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支持的七大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前沿产业领域。
怎么招?撬动社会资源
政府引导基金通常由地市级以上政府牵头,联合产业龙头企业或大型金融机构发起成立,通过少量财政资金“种子”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扩大基金规模、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引导效果。其中,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和国家政策性银行,目前主要是财政资金。
研究梳理发现,当前我国政府引导基金主要通过三种合作模式导入外部资本及优质资源,分别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财政在产业链条、资金链条、政府链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精准触达优质项目,高效招引目标企业落地。
例如,天津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子基金,依托其在生态圈和供应链上的核心地位及人才、技术、市场资源优势,投资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具体如国资平台天津海河基金与中芯国际共同设立中芯海河赛达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于集成电路及泛电子信息产业;与海尔集团 ( 青岛 ) 共同设立天津海河百川股权投资基金,依托海尔资源生态圈,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领域。
合肥带来的三点启示
- 强化资本招商体系
资本招商是按照市场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方式开展的招商手段,最终招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招商引资机制的决策运营效率。
分析合肥资本招商经验,在高度市场化的国资国企管理体系下,如何用好用足国资规模优势,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综合改革,构建专业运作体系,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地方招商引资中的引领作用,值得地方政府深入研究与借鉴。
- 利用好产业主阵地
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的主战场,地方政府应可着力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升格转型步伐,提升重点园区综合配套能力,鼓励园区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适时借力外脑
地方政府可借鉴合肥全链条、可持续资本招商模式,借力外脑,在招商前期依托专业团队论证把脉,做好尽职调查,明确投资风险和可行性,做到科学理性决策,最大程度降低国资流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