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晋升世界自然遗产,鸟类天堂再添光环
黄河三角洲晋升世界自然遗产,鸟类天堂再添光环
2024年7月26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这片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的生态宝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鸟类的国际机场”:生态价值获全球瞩目
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拥有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暖温带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这里不仅是黄河入海的壮丽之地,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关键节点。
全球有9条候鸟迁徙通道,其中4条从我国经过,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是候鸟数量最多的一条。每年,全球250多种5000多万只水鸟经由这条通道迁徙,而黄河三角洲正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生态修复:从盐碱地到候鸟天堂
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而今,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这片土地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同时,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13.1万亩,恢复本土植物5.2万亩。
生物多样性:珍稀物种的安居之所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据统计,保护区的鸟类种类已从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其中包括2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6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东方白鹳是东营的市鸟,目前保护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累计繁殖幼鸟3724只。今年更是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在此繁殖,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
科研合作:打造生态治理的中国样本
为更好地保护这片生态宝地,保护区与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的智慧监管体系。同时,保护区还着力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每年接待科学考察、社会实践、生态研学10万余人次。
未来,保护区将继续推进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科研合作,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努力将黄河三角洲打造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
黄河三角洲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国内湿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