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面具:从雪域高原走向世界舞台
藏戏面具:从雪域高原走向世界舞台
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在拉萨圆满落幕,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藏戏表演中那些精美绝伦的面具。这些面具不仅是表演的重要道具,更凝结着西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藏戏面具:600年的文化传承
藏戏,这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综合艺术,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藏语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据记载,藏戏起源于1444年,由藏传佛教高僧唐东杰布创立。当时,为了筹集修建铁索桥的资金,唐东杰布组织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姐妹进行表演,这种艺术形式由此流传开来。
藏戏表演中,面具的运用是其独特之处。演员们通过面具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和性格。整体上看,藏戏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两大流派。在同一台藏戏中,还会出现红、白、蓝、黑、黄等不同颜色的面具,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 白色面具代表纯洁和慈悲
- 黄色面具象征智慧和广博
- 红色面具表示权力和威严
- 蓝色面具则代表愤怒和力量
精湛的制作工艺
藏戏面具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耗时十多天才能完成一个面具。以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西洛为例,他创办的合作社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流程:
- 雕刻:用木头雕刻出面具的基本形状
- 分层:将布料分层贴在木雕上
- 风干:让布料自然风干定型
- 喷漆:最后进行上色和装饰
西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跟随师父学习面具制作,2012年在政府扶持下创办了合作社。如今,合作社不仅为西藏各大藏戏团提供面具,还为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藏历新年晚会等提供道具支持。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近年来,藏戏面具在大型演出中频频亮相。2024年央视春晚的《永恒的诗篇》节目中,拉萨青年旦增益西戴着藏戏面具登台表演,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同年,在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上,藏戏面具再次成为焦点,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其独特价值。
在非遗保护方面,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西洛的合作社不仅制作面具,还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学习制作技艺,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藏戏面具也走进校园,开展普及教育活动。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门传统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制作成本高等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藏戏面具的传承者们正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比如,将藏戏元素融入现代戏剧表演,尝试与古希腊戏剧等其他文化形式进行跨界融合。这些努力不仅让藏戏面具焕发新生,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西藏传统文化。
藏戏面具,这门承载着西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