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忽必烈:把山东段大运河截弯取直,专业的事交郭守敬办,人尽其才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06: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忽必烈:把山东段大运河截弯取直,专业的事交郭守敬办,人尽其才

大运河山东段,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流经山东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县,全长六百多公里,是历史上的咽喉要道。

正是这条水运交通要道,在元朝初年成了“南粮北运”的梗阻。如何行舟畅通?如何调运军需?成了元朝大帝忽必烈的心结。如何截弯取直?水源如何补充?也成了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忧思所在。

元帝忽必烈:把大运河截弯取直,实现南粮北运

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蒙古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开国皇帝)。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军事和政治,成年后带领蒙古军队攻占南宋,爷孙三代奋力开疆拓土,最终建立了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土地面积最大的王朝。

你可不要小看了忽必烈,他可是开国明君,有远见卓识,深谙治国理政、安民兴邦之道。在其执政的35年期间,忽必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他善用人才,尊崇儒术,关注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和漕运河道的建设。

元初,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百业萧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百司庶府、卫士编民、戍边军需、民间百姓,在这千头万绪中,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北方的粮食又离不开江南鱼米之乡的调运。所以南粮北运,成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后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郭守敬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是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

郭守敬(公元1231年—公元1316年),自幼跟随爷爷学习,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郭守敬从小勤奋好学,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15岁时就制作出了用来观测天象的浑仪,计时器滴漏壶。后来他精心研究编制了《授时历》,是世界上最早计时的历法。郭守敬是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数学家、仪器制造家。

公元1262年8月,在朝堂议政中,元朝大臣张文谦将水利专家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大帝时,忽必烈当即在殿堂召见。在大殿上,郭守敬提出六条水利建设建议,获得了忽必烈的赏识和赞赏。知人善任的忽必烈便将他任命为专职各路河渠修建的主管。提出六条水利建设建议后,郭守敬从此便投身到水利建设工地。

元朝当时在北京建都,因为要从江浙一带运送粮食到大都,忽必烈便下令将大运河南北截弯取直。

就是说让大运河不再走开封、洛阳、西安,先挖掘“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在北京与天津之间,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可缩短九百多公里。

皇帝一声令下:你们给我把大运河截弯取直!

郭守敬接过这道圣旨,心想这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公元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河渠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为保证军需粮草的供应,元朝打算建立水运驿站。便派郭守敬去河北、山东一带考察运河可以通航的情况,并将河道的具体情况上报。

元初以前的京杭大运河,原本已有许多河流可以通航。从大都(今北京)到通州有大通河,通州到天津有白河,天津到临清有御河;济宁到淮安有泗水,淮安到长江有邗沟;长江以南有江南河。这些河流自古代以来被历代劳动人民整治和利用过。

然而,直到元初,从济宁到临清,也就是从泗水到御河这一段,恰巧没有自然河道可以连接通航。于是,公元1275年由水利专家郭守敬带队在山东济宁一带进行了实地勘察。

在山东,郭守敬详细查勘了汶水、泗水相邻地区的水道。汶水今指泰安境内的大汶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水源于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汇于东平湖。泗水今指济宁境内的泗水河,古时是淮河的支流,汇流入济宁的南四湖。

在论证时,郭守敬听取了漕运副使马之贞提出的建议:“若于济州(今济宁)城南汶、泗合流于北清河之间开一新河,然后北引汶水,东引泗水,分流南北,便可南达江淮,北通京津。”就是说在汶水和泗水之间开凿一河道,连接两个水系,便可通达南北。于是调查组规划设计了济州河、会通河的开凿路线。

作为全国水监总管,郭守敬将运河山东段裁弯取直的方案上报皇帝决策,该方案受到忽必烈的重视,同意实施。因此,开挖济州河、会通河成了大运河南北通航的关键,这就是运河发展史上的“汶、泗济运工程”。

公元1282年至1289年,郭守敬主持开凿会通河,南接济州河,北通临清,全长250余里。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工程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开凿建设、修理疏通,南起杭州、北至元大都的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江南地区的粮食可以直达大都,南北物资运输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历史上的大运河山东段,其最大难题是水源不足,直接影响了南来北往的航运

元初开会通河时,运河水量严重不足。在专家郭守敬的主持下,通过疏通泉源水道、调整泉源流向以及兴修调节水量的设施,使鲁西地区丰富的泉水资源成为保证会通河水源的重要手段。会通河又被称作“泉河”,其水源很大程度上倚赖山东省西部诸泉的补济。

引泉济运从元代开始,至明清两代,将鲁中山地西面的泉源几乎全部引入会通河。会通河泉源主要来自三府(兖州、济南、青州)十八州县。主要为汶河、泗河、济河派等水系。大运河山东段由于大部分河段为人工河,基本依赖汶、泗诸水及山泉水源补给才能航运。

历史上,山东段运河主要是利用雨水和泉水,元明时期由于山东地区降雨较多,运河周边也有一些泉水。在雨水充沛的季节,运河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和利用泉水来补充水量。通过疏浚河道和修建水利设施,可以减少淤积,提高运河的通水能力。同时,修建水利设施如闸坝、涵洞等。通过上述几种补水方式,使得山东段运河能够保持一定的水位和水量,保障了漕运的顺利进行。

在元、明、清三代,几百年的共同努力下,新的京杭大运河几乎是上下游笔直贯通,成为了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工程设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10月,一次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了黄委会主任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想法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经过水利专家数十载的科学论证后,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这是一项我们国家的战略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工程。而东线一期工程向山东调水和东线北延工程向黄河以北调水,就成了攻坚战。

经过水利建设大军十年的艰苦奋战,2013年11月,这项宏大的水利建设工程终于开通送水。

十年来,东线工程山东段实现南水北调后,有6000多万人受益,补充大运河航运水源、补充生活、工农业和环境用水,彻底解决了大运河山东段水资源补给的问题。

历史更迭,与时俱进。如果说当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决策,由水利专家郭守敬组织实施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那么时代变化的今天,由毛泽东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则是惠泽北方民生福祉的一项千秋伟业。

大运河山东段,上承京津冀、下接长三角,自台儿庄入鲁,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是运河历史上的咽喉要道。如今,这条千里长渠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生命线,滋养着齐鲁大地的华夏儿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