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鸡蛋,真的伤心血管吗?
一天一个鸡蛋,真的伤心血管吗?
“一天一个鸡蛋,真的伤心血管吗?”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鸡蛋被誉为“营养皇帝”,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其高胆固醇含量又让人望而却步。那么,鸡蛋到底该不该吃?每天吃多少合适?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题。
鸡蛋的营养成分与心血管影响
一个大鸡蛋中含有约186毫克的胆固醇,全部存在于蛋黄中。这是否意味着蛋黄是“坏东西”呢?其实不然。鸡蛋中的胆固醇虽然含量较高,但对健康人的影响有限。原因有二:
- 人体内胆固醇70%左右都来自自身合成,食物摄入的胆固醇只占很少一部分。
- 正常人体对于胆固醇水平有着相对智能的调节机制,一旦摄入胆固醇增加,则体内合成的胆固醇会适当减少。
此外,鸡蛋中还含有卵磷脂,这种物质能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因此,对于健康人来说,每天吃一个鸡蛋并不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
最新研究:鸡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鸡蛋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相互矛盾的结论。让我们来看看最新的研究发现:
2021年,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对超52万人进行的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评估鸡蛋和胆固醇摄入与疾病风险的关系,相关结果发表在《PLOS Medicine》上。研究发现,鸡蛋与胆固醇摄入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全因死亡率相关。具体来看,每日额外摄入300mg胆固醇(多吃一颗鸡蛋约多186mg胆固醇)与过早死亡风险增加19%、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6%、癌症死亡风险增加24%相关。
但这项研究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质疑,因为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为美国本土群众,他们的生活习惯、环境以及饮食等都与国人有较大区别,针对他们进行的研究结论也不一定适合国人。且研究中强调的是总胆固醇摄入问题,并不是吃不吃鸡蛋或吃多少鸡蛋,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事实上,针对国人的研究发现,只要适度吃鸡蛋,不但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还有助于血管健康。2018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李立明教授在《心脏》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涉及50万国人平均8.9年随访的研究指出,每日摄入一个鸡蛋,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以及死亡风险均有好处。
这个研究的大前提就是适量摄入,满足下国人可以放心吃鸡蛋,但同时要注意减少红肉、加工肉等饱和脂肪的摄入,避免身体胆固醇摄入过多。
不同人群的鸡蛋摄入量建议
那么,每天到底应该吃多少个鸡蛋呢?这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来定:
正常成年人:建议每天摄入1个鸡蛋(包括蛋黄)。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推荐每周摄入280~350克蛋类,相当于每天1个鸡蛋的量。
特殊需求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健身增肌者和大病初愈者,由于对优质蛋白的需求量较大,可适当增加摄入量,每天2~3个鸡蛋也是可以的。但同时要注意整体饮食结构的平衡。
高血脂人群:每周摄入量应控制在5个以内,每天不超过1个。如果摄入了较多的其他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红肉等,还需要进一步减少鸡蛋的摄入量。
肥胖人群:需要注意控制总热量摄入,包括鸡蛋在内的所有食物都要适量。建议采用蒸煮等低脂烹饪方式。
结论:适量摄入鸡蛋对心血管无害
综上所述,鸡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有害”或“无害”。关键在于摄入量的控制和整体饮食结构的平衡。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仅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而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益处。而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则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摄入量。
所以,不要再为“一天一个鸡蛋到底该不该吃”而烦恼了。记住,适量摄入,均衡饮食,才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