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做出大调整!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哈文情节”彻底根除
2025年春晚做出大调整!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哈文情节”彻底根除
2025年春晚即将拉开帷幕,今年的春晚将有哪些变化?又将给观众带来怎样的体验?本文从个人回忆出发,探讨了近年来春晚的变化及其引发的思考。
2025年的春晚,真的变了吗?好像是,也好像不是。又到了一年岁末,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而我心里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说起来,每年春节的必备节目之一不就是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吗?可如今,春晚早已失去了那份让人坐等的期待,取而代之的是无奈的吐槽和默默换台的尴尬。
记得小时候,春晚是家里的大事。我们一家人从年三十下午就开始忙活,父母包饺子,我和弟弟抢着贴春联,电视里总是准时播放春晚预告。那会儿的春晚,简直是全民狂欢的标志。赵本山的一个眼神,宋丹丹的几句台词,就能让全家人笑得前仰后合。小品里的梗总能被重复好几年,大人孩子都乐此不疲。可后来呢?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春晚好像不再是那个春节标配了。
自从哈文情节席卷春晚的舞台,事情似乎开始变了味儿。节目越来越精致,舞台越来越炫目,可这炫目的灯光下,似乎少了点什么。是少了人情味吧?有些节目看着就像工业产品,程序化地完成,甚至让人看着有些压抑。尤其是那种教育意义浓得让人发闷的小品和节目,大过年的,真的需要再被上一次课吗?春晚,不是应该让大家笑着迎接新年吗?
或许很多人跟我一样,过去几年已经对春晚的套路提不起劲儿了。小品还是那些小品,只是演员变了,笑点却没了;歌手还在唱,却不再让人感动;甚至主持人的串场也一如既往地死板,缺少一点人味儿。印象最深的一次,主持人失误了,结果倒让大家捧腹大笑了一回。这是不是有点讽刺?
然而今年听说春晚要大改,还真有点意思。节目组发了通知,公开征集好创意和节目作品,还特地强调要少点套路,多点创新。听到这消息,真是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现在才知道大家嫌套路多吗?不过话虽如此,至少这次他们看起来真的着急了——谁不着急呢?收视率年年下滑,节目组要再不做点什么,怕是真的没人看了。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春晚特别强调传统与创新结合,还首次打破惯例,加入了更多年轻主持人。说实话,年轻人确实是春晚急需抓住的观众群体。这届年轻人有什么特点?他们更在意真实感,更喜欢轻松、有趣的内容。那些照本宣科的串场台词和毫无笑点的小品,对他们来说,恐怕连点开看的耐心都没有。能不能抓住他们的心,就看这些新主持敢不敢跳出框架了。
更让人期待的是四个分会场的设置。重庆、武汉、拉萨和无锡四地,各有特色,分会场的设计看起来不仅有地域文化的展示,还试图通过更多样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春晚的包容性和丰富性。重庆的热辣,武汉的英雄气,拉萨的壮丽,无锡的古韵——光听这些描述,似乎就能想象出节目组的野心。可是,真的能做到吗?这种大场面,搞不好就是堆砌景象,最后观众也只会感叹一句花拳绣腿。
另外,关于嘉宾阵容的讨论一直是观众的热门话题。这次传出赵本山有可能回归,许多人都翘首以盼。虽然不知道最终成不成,但观众对老艺术家的呼声这么高,至少说明了一点:春晚这块牌子,没有这些经典元素就像年夜饭少了饺子,总觉得缺点什么。而创新呢?邀请一些像沈腾、周深这样的活跃新势力上台倒是个不错的想法。毕竟,这些人是真正会玩梗、懂观众的。
当然,我还是有点担忧。所谓的创新,有时候反而成了噱头的代名词。请来几个流量明星唱几首毫无情感的歌,或者让完全不擅长表演的人硬凹笑点,结果可能还不如复刻当年的经典小品来得实际。希望这次春晚,能真的把观众的意见听进心里,而不是一场花里胡哨的年终总结。
说到底,春晚的改革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春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节目本身,而是成为了一种除夕仪式感的象征。如果连春晚都无法吸引人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年味也越来越淡了?这些年,大家一边抱怨春晚无聊,一边用刷短视频来打发年夜的时间,说到底,还是因为春晚没能跟上大家的步伐。
如果你问我对今年春晚的期待是什么,我会说:别让我在尴尬中度过一个除夕夜。笑点,不一定要多高级;节目,不一定要多花哨。只要让我觉得,这台晚会是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准备的,而不是某种精英秀场,那就够了。
那么,你呢?今年还会坐在电视机前等春晚吗?还是准备和朋友刷手机,等着看春晚名场面的二次创作?无论如何,2025年的春晚会是什么样,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希望这次,它真的能让人笑出声,而不是继续叹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