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劳工权益保卫战:从政策到技术创新
高温下的劳工权益保卫战:从政策到技术创新
2024年被正式宣布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极端高温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美国:拟议新条例保护3500万工人
美国政府于2024年7月提出一项新的高温劳动保护条例,计划为约3500万名工人提供保护。根据该条例,当工作环境温度达到26摄氏度时,雇主必须为工人提供饮用水,并允许他们在阴凉处或空调房内休息。此外,条例还要求雇主制定高温伤害和疾病预防计划,任命高温安全协调员,并采取措施帮助新员工或患病后重返工作岗位的员工逐步适应高温环境。
这项条例将适用于在室内或室外工作、可能暴露在26摄氏度或更高温的工人,主要针对邮递员、送货员、建筑工人、园丁、餐厅人员等。一名高级官员表示,该条例的目的是大幅减少工人因在高温下工作而导致的死亡、受伤和患病情况。
中国:推动高温劳动保护立法
在中国,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主要依据的是2012年6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的《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然而,这一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蒙晓灵指出,当前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温天气作业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高温津贴发放不规范;三是劳动者维权困难。她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保护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的行政法规,扩大适用对象范围,明确违反高温劳动保护规定的具体情形和处罚措施。
综合应对策略:政策、技术和社区参与
面对极端高温带来的挑战,仅靠政策立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技术创新和社区参与的共同作用。Korey Stringer Institute(KSI)首席执行官Douglas Casa强调,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应急响应系统,同时推动最佳实践政策,确保学生运动员和劳动者在高温下的安全。
在技术创新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开发移动降温室和防护服饰,为工人提供即时的冷却和保护。同时,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极端高温风险的认知,鼓励采取预防措施,如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活动等。
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极端高温的影响不分国界,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行动。政府、企业、社区和每个个体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让我们一起关注高温下的劳工权益,为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