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催生新职业,你准备好了吗?
人工智能催生新职业,你准备好了吗?
2024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最新一批19个新职业,其中9个与数字职业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职业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这一举动不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更预示着未来就业市场的重大变革。
新职业因AI而生
在众多新职业中,人工智能训练师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这一职业最早于2020年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2021年又发布了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人工智能训练师的主要工作是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人工智能产品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且入行门槛相对较低。根据等级不同,从业者可以从事数据标注员或高级工程师等不同层次的工作。在浙江省宁波市,首个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项目已经启动,首批就有40余名学员报名参加,包括计算机学科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有意转型的企业员工等。
除了人工智能训练师,AI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了AI画手、AI设计师等新职业。在四川省成都市,从事设计工作8年的刘女士,从去年开始接触AI技术。短短一年时间,AI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她的工作方式。她不仅能够使用AI快速产生设计概念,还制作了超过50个AI图片模型,上传到AI设计平台供同行使用。目前,她的图片模型使用量已达到几十万次。
技能升级是关键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职业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美国招聘网站Indeed的数据,AI行业需要掌握的十大技能包括:机器学习、Python语言、R语言、数据科学、Hadoop、大数据、Java语言、数据挖掘、Spark和SAS。
以人工智能训练师为例,从业者需要具备多项技能和知识储备。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到算法优化,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据猎聘发布的AIGC及其产业链人才需求大数据报告显示,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平均年薪已达30万元以上。
为了满足AI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四川省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采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资源,增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浙江省杭州市则启动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一试双证”的试点,考生通过认证考试后,可同时获得企业认证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享受技能补贴、积分落户加分等政策福利。
未来趋势与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企业预计创造约69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其中增长最快的工作类型大部分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相关。预计到2027年,数据分析师、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等从业者的工作机会将平均增长30%。
面对AI带来的就业市场变革,个人应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年轻求职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接受、了解到掌握、应用,实现与AI的协作。面对极速更迭的技术,保持充分的好奇心、积累跨学科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的人才,将更快地适应变革。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更多相关支持政策。这包括鼓励各个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通过在线课程、研讨会和培训班等方式继续学习新技能,鼓励企业投资培训员工的人工智能素养以及与人工智能互补的能力等。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求职者而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学会与AI协同工作。正如一位AI设计师所说:“AI能帮助设计师减少大量繁琐、重复的工作内容,优化工作流程,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在AI时代,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职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