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隐秘而伟大的边陲之地
广西:隐秘而伟大的边陲之地
广西,这片隐秘而伟大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魅力。从桂林山水到百色天坑,从壮族织锦到京族渔歌,广西用它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关于自然与人文的精彩故事。
边缘之地的地理奇观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被北回归线穿越,被强劲的季风吹拂,拥有饱满的水热条件。然而,广西内部由于位置和地形的差异,水热条件千差万别。冬季,当北部高山大雪纷飞,南部依旧暖阳高照。
广西西部,情况则更为复杂。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海拔升高,山高谷深。地质时期,流水与碳酸盐岩在此“刀光剑影”。广西地上是峰连着峰,洼连着洼。在广西大化七百弄,海拔超过800米的石峰有9000多座,洼地2566个,相当于每平方公里有18座石峰、5个洼地,是国内外峰丛洼地最密集的区域。
流水沿着岩石裂隙,遁入地下,塑造了国内巨型地下河最密集的区域。全国超过80公里的地下河,10条中有7条都在广西;而全长240多公里的地苏地下河,是目前我国已探测最长的地下河。
广西地下是洞连着河,河连着洞,遁入地下的流水依旧“暗箭齐发”。它溶蚀洞穴,“箭穿”洞顶,形成天坑。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是世界天坑最密集的区域。其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长600米,宽420米,最大垂直深度613米。
在广西,狭小的空间内便能有数百米的高差,缺水少土的石山、陡坡孕育青青草地,而幽深洼地,水肥汇集,生长葱葱林木。
阳光投射的天坑中,依然能长出茵茵绿意。
物产王国的丰饶
北部山区,生长野葡萄、板栗;南部盆地,生长荔枝、沙田柚;西部深谷有芒果,东部山上有肉桂、八角。
古老的百越族群在复杂的空间里不断演化,形成以壮族为主体的广西土著民族。他们驯化野生水稻,在坡地、洼地内种植;他们靠田而居,于是,复杂的空间也能成为“人口收纳器”。
地处边缘的广西远离战火,适合休养生息;地处边缘的广西开发节奏慢,地广人稀。于是,北方战乱,人口一再南迁;周边区域土地紧张,人口一迁再迁,广西便成了“最后的净土”。唐宋之后,北方移民的大潮抵达广西,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和开阔盆地成为百姓安家落户的首选。
因当地紧缩的生存空间,湖南、云贵的瑶族、苗族、彝族等民族流入广西,在高山密林间开辟新的家园。
来自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人,最终在广西安居。广西以丰盈的物产回馈在此生活的人们,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这片土地。他们将广西变粮仓,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水稻,在山坡旱地上种玉米;他们把广西变果园,将柿子、梨、桔橙等引种到广西,一年四季,广西各类水果应接不暇;
他们将广西变花园,茉莉花是海外作物,经人移种在广西横县,一年四季,花香馥郁。
地处边缘的广西给了不同族群一方安宁的土地,同时也给不同族群足够的自由与包容。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京族、回族、汉族,12个世居民族各展所长。壮族织彩锦,侗族建木楼,壮族祭蛙神,瑶族祭盘王……
不同的民族,各有各的祖先与神灵;农闲时分,各有各的节日要过。
不同的文化在广西碰撞,在这片原始、野性、蓬勃的土地上,开满了色彩斑斓的鲜花。黑衣壮、红瑶、白苗……它是民族的色彩碰撞;
湖南的辣,云贵的酸,广东、客家的鲜……它是不同口味的碰撞;湖南话、桂柳话、客家话、平话、粤语、壮语……它是不同声音的碰撞。
在这片土地之上,人们对土地的创造从未停止,人们把广西变糖乡、变菜园、变桑蚕基地。
于是,广西以一省之力生产全国90%的八角、全国80%的茉莉花、全国2/3的蔗糖、全国1/2的桑蚕,它是我国水果产量、木材产量之冠,是全国最大的冬菜种植基地。
从平原到谷地,广西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被人们点燃。隐秘的边缘,终成“岭南热土”。
南疆海港的使命
广西南部,蔚蓝的南海拥抱着中越两国漫长的边境。
历史时期,越南曾长期与中国保持着“藩属”关系。广西虽是边缘,但边疆并不明确。直至近代,法国进军越南北部,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广西的千里边境直接暴露,它的边疆属性正式确立。
身处边疆的广西,站在上阵杀敌的前沿,它有守土安民的使命。广西钦州人士冯子材,已年近七旬,披挂上阵,身先士卒,在中越关口镇南关,击败法军,史称“镇南关大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条边境线也异常敏感:1950年抗法援越战争、1965年抗美援越战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都已岁月静好,广西却在负重前行。直至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广西边境的战争威胁才算消散,广西的海岸重新恢复平静。
因为开发时间晚,广西的海岸,原始又纯净。
在北海,纯净透明的石英砂汇成了一道长约24公里的白色沙滩,如同一条轻纱落在湛蓝的海边。
在防城港,有中国大陆海岸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成片的绿野冒出水面,它们如同卫士,保护海岸,净化海水。优良的海洋环境让广西北部湾成为中华白海豚的故乡、布氏鲸的觅食场。
作为中国海岸线的最西端,广西的海岸还有重大的使命。广西是西南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早在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到要在广西建设“南方大港”,这是广西的使命,也是广西的理想。
为了建设南方大港,在1000多公里的海湾上,广西不断尝试,从开放北海,到建设防城港,再到开发钦州港,如今三港合力,成为北部湾港口群。作为后起之秀,它已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之列。
为了建设南方大港,它的交通规划几乎都围绕着这个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铁路通车里程仅500多公里;而如今,广西铁路营业里程突破5000公里,广西与云南、贵州等地的连接不断加密。
为了建设南方大港,广西再次冲在前线——面向东盟开放的前线。它开设70多条航线,对东盟主要港口全覆盖。广西的省会——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这座西南边陲的城市距离广西边境与海岸都在100公里左右。一边是热血边疆,一边是战略海港,这是广西的使命所在。
身在边疆的广西,进则千军万马,退可田园桑麻。长期与山水相拥,辛勤耕耘的广西人,在海上,亦是耕海牧渔。这里生活着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
在钦州,一个个漂浮在海上的木排是生蚝的养殖场,养殖规模之大、品质之优,让钦州成为“中国大蚝之乡”。每逢开渔季,北海的渔港,千帆竞发,启航的鸣笛此起彼伏。当第一轮渔船返港,一场“海鲜盛宴”由此开启,鱼、虾、蟹、贝、鲍、鱿,各类海鲜琳琅满目。
蔚蓝的海岸、咸咸的海风、丰盛的海鲜,海洋最终也融入广西人的生活。
这是广西,隐秘而伟大的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