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牛肉制作中的食品安全要点
酱牛肉制作中的食品安全要点
酱牛肉是一道广受欢迎的中式美食,但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多个食品安全要点,以确保最终成品既美味又安全。本文将从原料选购、制作过程、调味料选购以及成品储存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酱牛肉制作中的食品安全要点。
原料选购
选购优质的牛肉是制作安全美味酱牛肉的第一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标准QB/T 5442-2020《牛排》,牛排按加工工艺可分为原切牛排和调理牛排。
- 原切牛排:以鲜、冻分割牛肉(带骨或不带骨)为原料,经修整、冷冻(或不冷冻)、切片(或不切片)、搭配(或不搭配)方便调料、包装等工艺制作的块状肉制品。
- 调理牛排:以鲜、冻分割牛肉(带骨或不带骨)为原料,配以辅料调理加工、经修整、腌制、成型、冷冻(或不冷冻)、切片(或不切片)、搭配(或不搭配)方便调料、包装等工艺制作的块状肉制品。
选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外观检查:原切牛肉应肌肉鲜红或深红,有光泽;脂肪成乳白色或淡黄色或微黄色,鲜牛肉指压后凹陷可恢复;冻牛肉肌肉组织紧密,有坚实感。调理牛排应组织致密,无明显气孔,有可见的肌肉纹理。
标签识别:根据QB/T 5442-2020标准,调理牛排应用醒目的字体标出“调理”,标签中不应出现“原切”字样。以特定部位肉的名称命名的牛排产品需在配料表中明确标示原料肉部位名称。
质量等级:根据QB/T 5443-2020《牛排质量等级》标准,上脑、眼肉、外脊原切牛排按大理石纹、肌肉色、脂肪色三个指标可分为S、A、B、C四个等级,以S级最好;调理牛排根据水分、蛋白质、淀粉含量进行分级,以A级最佳。
存储条件:牛排产品需冷冻保存,反复冻融会影响牛肉品质和食用安全,因此商超购买需注意储存条件是否达标,电商购买需关注冷链运输和收货时的状态。
制作过程中的食品安全要点
泡血水和焯水:无论是家常做法还是高压锅版,都需要先用清水浸泡去除血水,再进行焯水处理。这一步骤可以有效去除牛肉中的血污和腥味,同时也能杀灭部分细菌。
腌制环节:腌制时要注意容器的清洁卫生,避免使用生锈或有异味的容器。腌制后的牛肉需冷藏保存,防止细菌滋生。
炖煮过程:确保牛肉煮熟煮透是关键。家常做法需要焖煮50分钟,高压锅版则需25分钟。炖煮过程中要保持小火慢炖,避免大火急煮导致牛肉肉质变硬或不入味。
冷却和切片:煮好的牛肉需彻底冷却再切片,这样不仅更容易操作,还能保持肉质紧实有嚼劲。冷却过程最好在冰箱中进行,避免室温下细菌滋生。
调味料和香料的选购
调味料和香料的选购同样重要。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使用前要确保调味料和香料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受潮或污染。
成品储存和食用建议
储存条件:酱牛肉需冷藏保存,最好在一周内食用完毕。如果需要长期保存,可以冷冻,但要注意密封包装,避免串味和干燥。
食用前加热:从冰箱取出的酱牛肉在食用前需要充分加热,确保内部温度达到70℃以上,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
适量食用:牛排在不同的烹饪熟度下口感各异,新鲜牛排可根据喜好选择;调理牛排因预先腌制,内部易滋生细菌,故而调理牛排以及冷冻牛排建议加热至全熟再食用。此外牛排建议适量食用,并适当搭配蔬菜水果以均衡营养。
通过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才能制作出口感绝佳且安全放心的酱牛肉。希望以上要点能帮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