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英雄胡祥雨:团圆行动背后的温暖力量
打拐英雄胡祥雨:团圆行动背后的温暖力量
在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有这样一位民警,他用自己20余年的从警生涯,照亮了无数寻亲者的回家路。他就是胡祥雨,一位从警犬专家转型为“打拐英雄”的人民警察。
从警犬专家到打拐寻亲专家
2019年,找回失踪被拐儿童26名;2020年,找回41名;2021年,找回142名;2022年,找回187名;2023年,找回139名;2024年1-9月,找回125名……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胡祥雨的艰辛付出。
1999年,胡祥雨从中国刑警学院警犬技术专业毕业后,来到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警犬队工作。在与警犬长达20年的朝夕相处中,他勤学苦练,从一名普通训导员逐步成长为全国警犬技术专家、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
2019年,胡祥雨转岗担任刑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面对岗位转换带来的重重挑战,他积极投身大案要案侦破,运用人像比对技术连续侦破3起沉积20年以上的命案积案。其间,在全国公安机关“团圆行动”中,失踪被拐儿童与亲生父母骨肉团圆的场景让他萌生了新的愿望。他主动请缨,负责打拐寻亲等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
创新工作方法,让科技助力寻亲
打拐寻亲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一方面,所寻找的人与亲人离散时间长,大多数寻人线索只是一个模糊的地名、人名,甚至是乳名绰号,特别是被拐儿童,没有照片、没有记忆。加之世事变迁,很难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精准指向,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查找、分析、比对,进而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十分艰巨枯燥。有时想尽办法,用上一切技术手段,也不一定有结果。
面对这些挑战,胡祥雨没有退缩。他立足打拐寻亲具体线索核查,积极整合DNA研判、互联网、公安大数据、人像比对等各类科技资源,实现了打拐工作信息化。2021年7月,绵阳市公安局设立“胡祥雨工作室”,让打拐寻亲工作跑出“加速度”。2023年,“胡祥雨工作室”被四川省公安厅命名为“省级团圆工作室”,绵阳市妇联在此设立“祥雨圆家”妇女儿童维权站。
典型案例:33年寻亲路终得圆满
2024年8月,一个名叫蒋祖胜的青年通过平安绵阳公众号向绵阳公安胡祥雨工作室求助。蒋祖胜出生于1991年,如今是一名化妆培训师,在河北石家庄生活。然而,他知道自己的家并不在石家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十几岁那年的夏天,他偶然从同村小伙伴处得知自己并非亲生的消息。向奶奶求证后,他的身世之谜终于得以解开。原来蒋祖胜是被姥爷抱回来的孩子,亲生父母在四川。自那时起,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2011年,蒋祖胜无意间看到网上寻亲的帖子,了解到科学寻亲的方法,决定采血入库,希望能通过DNA比对找到亲生父母。然而,年复一年,寻亲之途遥遥无期,他没有等来期待中的好消息。2024年,蒋祖胜再次前往当地公安局询问具体情况,重新采血入库并且做了祖源分析。结果显示,他的老家在绵阳市三台县。8月,蒋祖胜通过平安绵阳公众号向绵阳公安胡祥雨工作室求助,联系了胡祥雨警官。
接报后,四川公安省级团圆工作室(胡祥雨工作室)立即展开相关调查工作,采集蒋祖胜生物样本,及时检验入库,但DNA盲比并没有结果。随后,工作室为其进行了祖源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景姓家族疑似与其具有亲缘关系。10月,警方采集了赖金玉及大儿子生物样本入库。在胡祥雨警官的引导和帮助下,一家人长达33年漫长的分别终于画上了句号。
12月31日上午,在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满月被拐儿童景三娃(蒋祖胜)与亲生母亲赖金玉团聚。团圆现场,赖金玉紧紧握住儿子的手,欣喜与心痛交织,泪水夺眶而出。母亲33年的思念,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归处。蒋祖胜抱着妈妈,流着泪说:“我想吃妈妈做的饭,妈妈不要离开我。”
荣誉与未来
20余载从警路,胡祥雨曾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最美基层民警”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如今,胡祥雨的手机里有5500余个寻亲微信好友、200余个寻亲群组。他先后招募和聘任1000余名志愿者,广泛发动和借助民间及网络力量开展宣传、线索收集初查、样本采集等工作。
胡祥雨深知,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帮的人还有很多,他会将打拐寻亲一如既往做下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使命与担当,成为了“团圆行动”中最温暖的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