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郭海科教授解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要点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12: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郭海科教授解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要点

2025年中国“海上之光”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学术会议上,上海和平眼科医院院长郭海科教授分享了他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作为《中国名医百强榜》全国白内障名医十强,郭海科教授在白内障手术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权威性。

01

手术设计的几何光学理念

郭海科教授指出,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结构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这给手术设计带来了更大挑战。在手术设计中,几何光学理念是实现术后最佳视觉质量的关键。具体来说,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参数:

  • 眼轴长度:评估眼球前后径的大小,对人工晶体度数的选择至关重要。
  • 前房深度:影响人工晶体的位置及最终焦点的位置。
  • 晶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共同作用于屈光力的调整。
  • 角膜曲率:决定光线进入眼睛的角度,影响成像质量。
  • 瞳孔大小:影响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视觉清晰度。
  • 角膜直径:辅助确定人工晶体的最佳位置。
  • 黄斑健康状况:确保中央视力不受潜在病变影响。

郭海科教授强调,这些参数的精准测量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日常视觉需求和个人偏好,优化人工晶体的选择及其度数预留,以防止术后远视漂移,同时确保良好的近视力和远视力平衡。

02

创新应用与未来展望

为了进一步提升手术的精确性和个性化水平,郭海科教授团队正在开发一款创新型应用程序(APP)。该应用将深度融合几何光学、神经生理学和双眼视觉原理,通过整合眼轴长度、多焦人工晶状体(IOL)类型及其附加屈光度设计等关键因素,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手术方案,并预测术后远视力、近视力及阅读距离等重要指标。

这款应用程序不仅适用于高度近视患者,也适合正常眼轴长度和其他类型的白内障患者。通过引入最新的计算公式、人工智能算法以及临床数据,持续改进模型的准确性。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并预计在未来半年内完成初步开发。

03

临床实践与经验分享

在临床实践中,郭海科教授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往往伴有复杂的眼部解剖结构,如黄斑区异常、视网膜脱离风险、玻璃体混浊以及巩膜扩张等。这些病理变化需要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超广角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等先进成像技术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识别所有潜在问题,并据此调整手术策略。

此外,高度近视患者对视觉需求具有多样性。一些患者希望通过手术摆脱厚重框架眼镜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一些年轻患者则希望在矫正远视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近视力。面对不同患者,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对于眼底健康良好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附加屈光度较高的多焦人工晶状体或多焦点散光矫正型IOL。这类晶体不仅能矫正高度近视,还能同时处理散光问题,提供从远到近的良好全程视觉体验。若患者存在显著的眼底病变,则应优先选择单焦人工晶状体,将视觉能量集中于单一焦点上,以保护残留的视觉功能。

郭海科教授还强调,术后随访同样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患者的长期视觉结果。通过持续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一位高度近视患者实现最佳的视觉恢复,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04

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郭海科教授指出,白内障手术后的恢复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护理,预防感染和并发症。一般来说,护士或助手会在手术后交代如何保护眼睛,包括不要用手揉眼,定期点眼药水等。通常需要点3-4周眼药水,包括消炎的、抗生素、预防感染的眼药水,还有润滑眼表、缓解干眼的人工泪液。

对于一些晶状体核比较硬的患者,术后早期可能会出现角膜水肿或炎症反应,导致视力模糊。但只要合理用药,这种情况一周左右后会慢慢恢复。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通常在术后的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回到医院进行复查。复查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是否变动,以及眼底是否发生病变等。

郭海科教授提醒,白内障手术矫正后的屈光状态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但如果术后视力再次下降或视物模糊,需要及时检查,看后囊是否发生混浊,并重点观察视网膜、视神经、黄斑等部位。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等患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眼底,关注眼底健康。

郭海科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示了他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为广大眼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和生活质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