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AI“复活”风波:法律与伦理的双重拷问
李玟AI“复活”风波:法律与伦理的双重拷问
近日,已故歌手李玟的AI“复活”视频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李玟”坐在镜头前,对粉丝诉说着暖心话语,然而这段由AI生成的视频却引发了关于科技伦理和法律边界的深刻讨论。
事件始末:AI“复活”引发维权风波
2024年3月28日,广东梦海律师事务所受李玟母亲委托发布律师声明,指出近期部分网络用户未经李玟近亲属同意,利用李玟肖像制作、发布“AI复活李玟”系列短视频,以温情之名非法牟利,借机售卖AI服务、恶意转评引流推广个人业务。声明要求涉嫌侵权责任人于7日内下架、删除相关侵权内容。
这一事件并非个案。在电商平台上,AI“复活”服务已形成产业链,价格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商家提供照片活化、AI人声合成等服务,甚至有商家出售AI“复活”技术教程。这些服务不仅涉及已故明星,也被用于“复活”普通人的亲人。
法律困境:肖像权与隐私权的双重挑战
从法律角度来看,AI“复活”技术的应用面临着多重挑战。根据我国《民法典》第994条,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利益受到法律保护。未经许可,擅自使用逝者的姓名和面容用于“复活”,逝者的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9条明确规定死者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并赋予死者近亲属对死者个人信息享有查阅、更正、删除等权利。这意味着,即使是对已故亲人的“复活”,也需要获得家属的明确授权。
伦理争议:科技与人性的边界
AI“复活”技术不仅触及法律红线,更引发了深刻的伦理争议。有专家指出,过度沉浸于与虚拟亲人的互动可能导致生者回避现实,延长哀伤过程,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这种技术可能模糊生死界限,影响正常的悼念方式。
监管困境与未来展望
面对AI“复活”技术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
- 制定行业标准:明确AI“复活”技术的应用边界,规范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行为。
- 加强内容标识: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进行显著标识,防止虚假信息传播。
- 保护隐私数据:确保个人敏感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 落实平台责任:要求相关平台加强对AI“复活”服务的审核,取缔违法违规商家。
社会反响:科技向善还是牟利工具?
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有网友表示,AI“复活”技术如果用于缅怀亲人,不失为一种情感慰藉;但也有声音指出,技术被商业化滥用,不仅伤害家属感情,还可能侵犯逝者权益。
李玟AI“复活”事件,折射出AI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如何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坚守法律和伦理的底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需要立法者、技术开发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AI技术的发展划定清晰的边界,确保科技真正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