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与四川考古新发现,揭秘古老文明
广州与四川考古新发现,揭秘古老文明
近日,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和四川濛溪河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两个遗址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为“何以中国”的探索提供了新的佐证。
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展现两千年城市变迁
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位于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地处广州古城腹地。遗址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文化遗存从汉代延续至晚清民国,最深处距地表约9米。遗址内已清理出汉至清代各类遗迹572处,出土文物2800件(套)。
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东汉、东晋、南朝及唐代广州城西城墙及其附属设施。东汉城墙长11.6米、宽10.1米、残高0.8米,用山岗土夹杂筒瓦、板瓦、陶器残片层层夯筑。东晋城墙在东汉城墙上加筑而成,长28米、宽8.6米、残高1.5米,部分外包砖上模印“泰元十一年”“泰元十二年”纪年文字。南朝城墙在东汉、东晋城墙基础上向东西两侧扩宽,长15.4米、残宽10.6米、残高1米。
此外,遗址还发现了五代南汉时期大型建筑基址、唐宋时期西湖堤岸遗迹,以及明清时期流水井古道和清代书院建筑基址。这些发现不仅展现了广州两千年的建城史,也为研究广州古城功能布局和城市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川濛溪河遗址:揭示五万年前人类生活图景
四川濛溪河遗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距今约5万-7万年,处于现代人起源扩散的关键阶段。遗址因特殊的饱水埋藏环境,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材料,出土石器、动物化石及碎屑10.5万余件,植物遗存数以万计。
遗址发现了人类用火、切割、刻划、琢制等痕迹,保留了系统、丰富的遗存,蕴含翔实的古环境背景、完善的生产生活资料、多样的行为模式以及古人类对早期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是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具有世界性意义。
考古新发现的意义
这两个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展现了广州两千年的建城史,揭示了从汉代至近代的城市变迁;四川濛溪河遗址则提供了5万至7万年前人类社会的详尽图景,包括丰富的植物遗存和复杂的工具痕迹,有望改写人类植物利用历史。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为“何以中国”的探索提供了新的佐证。它们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展示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