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治指南》时隔六年更新,专家解读重点
《近视防治指南》时隔六年更新,专家解读重点
2024年6月6日,在全国爱眼日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发布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新版指南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增加了多项重要内容,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精准的指导。
2024年6月6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中心幼儿园,老师们通过课件、眼球模型讲解,让孩子们意识到近视的危害以及保护视力的重要性。视觉中国供图
2024年6月6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中心幼儿园,老师们通过课件、眼球模型讲解,让孩子们意识到近视的危害以及保护视力的重要性。视觉中国供图
2024年6月6日,在全国爱眼日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发布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2024)》)。该指南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增加了多项重要内容,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精准的指导。
根据国家卫健委5月31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虽然这一数字仍然较高,但与2018年相比已下降了1.7%,显示出近年来我国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对《指南(2024)》进行了权威解读。他指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对于降低近视发病率和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指南(2024)》不仅涵盖了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还特别增加了对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措施。相对于2018年版本,新版指南在公共卫生层面近视防控策略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将防控策略分为四个阶段:
近视前驱期:针对远视储备不足的儿童,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综合措施干预,可有效减少近视的发生。
近视发展期:儿童青少年通过用眼行为干预及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有效的矫正和控制措施,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期:应监测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和眼底等,警惕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进展。
病理性近视期:如视力无明显下降,可定期监测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底结构变化等,如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显著增加、持续闪光感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王宁利解释说,目前临床诊疗上关于近视的分类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公共卫生层面的近视预防和控制。新增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将近视防控措施和技术针对性落实到不同屈光状态的人群,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近视防控工作开展。
《指南(2024)》还首次增加了远视储备相关内容。新生儿眼球一般为远视眼,屈光度约为+2.50—+3.00D,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一般约到12-15岁发育为正视(屈光度为-0.50—+0.50D之间),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研究表明,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如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已消耗完,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
王宁利表示,为保护远视储备,应当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在学龄前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屈光筛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使孩子远视储备保持在正常范围。
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重要性。研究显示,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是近视的一种重要保护因素。因此,新版指南提倡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个小时。这一要求相较于2018年版本有了更明确的量化标准。
在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方面,《指南(2024)》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措施。王宁利解释说,单纯性近视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矫正,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对于儿童青少年,还要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
王宁利还强调,近视矫正手术后,患者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因此,术后仍要像术前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