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揭秘大西洋深海奥秘
“蛟龙”号揭秘大西洋深海奥秘
2023年12月17日,随着“深海一号”船从山东青岛启航,中国大洋83航次正式拉开序幕。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标志着中国深海科考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突破性的科考成果
此次科考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覆盖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三大海域。任务期间,“蛟龙”号成功完成46次载人深潜作业,创造了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
在南大西洋热液区,“蛟龙”号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生物和地质样品。其中,盲虾、贻贝等热液区典型生物的发现,初步证实了南大西洋与北大西洋热液生物群落的相似性。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南大西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空白,还将大西洋热液生物区系的南部边界向南扩展了1300公里(从南纬15°扩展至南纬27°)。
技术创新与突破
“蛟龙”号的出色表现,离不开其技术性能的持续优化。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蛟龙”号的水下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其专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于2019年交付使用,为持续下潜提供了强大的水面支持。
此次科考中,“蛟龙”号成功搜索并定位多处活动热液区,获取了热液喷口区域的温度、甲烷和氢气等第一手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大西洋中脊公海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
此次科考的一大亮点是国际合作的深化。来自日本、尼日利亚、塞舌尔、印尼等国的科学家参与了联合科考,其中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博士生朱迪思·波萨达斯成为首批搭乘“蛟龙”号探索深海的外国科学家之一。
在“深海一号”船上,中外科学家共同处理样品、分析数据,实现了跨学科的知识互补。通过共享电脑平台,所有科研人员都能访问潜水器拍摄的高清视频和采集的环境数据,促进了科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科普教育与知识传播
科考队还积极开展了科普教育活动。去年9月5日,“深海一号”船与香港、青岛等地的中小学进行视频连线,中外科学家和潜航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深海生物的奇妙世界,分享了在“蛟龙”号里的工作经历,激发了青少年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局长邬长斌表示,此次科考不仅提升了中国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水平,也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贡献了重要的科学数据。通过持续的科普活动,将进一步推动深海知识的普及,为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培养后备力量。
此次“蛟龙”号大西洋深海科考的成功,展现了中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中的积极贡献。随着对深海奥秘的不断探索,人类将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这片神秘的蓝色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