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诗词打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诗词打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重阳节来临,这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会勾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首经典之作,感受重阳节背后的文化魅力。
17岁少年的思乡情
公元716年,17岁的王维独自一人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漂泊,参加科举考试。这个重阳节,他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遥想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场景,心中涌起无限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诗人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重阳节的前世今生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个节日的名称来源于古代的数术和天象崇拜,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得名“重阳”。
重阳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九月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人们会在九月九日这天举行祭天帝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在《易经》中,九被定为阳数,因此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重阳节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还蕴含着敬老爱老的文化内涵,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长久、长寿。
诗中的重阳节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描绘了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
登高: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插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除了登高和插茱萸,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护。
重阳节的现代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现代人不仅保留了登高、赏菊等传统习俗,还增加了敬老爱老的内涵,使其成为尊老、敬老、孝老的重要载体。
在新媒体时代,重阳节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和参与重阳节活动。各地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传统节日成为吸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现代公共节日。
诗词打卡,传承文化
在这个重阳节,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细细品味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诗词打卡的方式,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情,传承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