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被拐儿童心理康复,我们还能做什么?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58: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被拐儿童心理康复,我们还能做什么?

近日,两起备受关注的拐卖儿童案件相继宣判:贵州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余华英死刑,电影《失孤》原型案件二审维持原判。这两起案件的进展,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被拐儿童身上。然而,当这些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家,一个新的挑战却摆在了他们和家人的面前——心理康复。

01

艰难的回家路

2023年10月,10岁的小羽在上海一家儿童医院遭遇了噩梦般的经历。在神经内科病房内,她被隔壁床患儿的外公杨某某猥亵。这一事件不仅给她带来了严重的身体伤害,更导致她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事发后,小羽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她大部分时间需要以帽子、口罩、围巾掩面,情绪极不稳定,抵触一切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男性。疾病的折磨、环境的嘈杂、就医程序的繁琐,都挡不住小羽学习的热情。在病床上,她仍坚持看书、上网课,甚至在语言学习app上打卡学英语,连续多天排名第一。可一个月后,这一切就被这场噩梦改变了。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心理创伤并非个例。许多被拐儿童在回归原生家庭后,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挑战。他们中有些人已经成年,与亲人重逢时,曾经熟悉的家已变得陌生,亲情间隔着时光的深沟。正如“梅姨案”中的欧阳佳豪,被拐时仅3岁,与父亲重逢时已22岁,十九年的分离让父子缺乏共同话题;钟彬认亲后,未给亲生父母留下联系方式;同案的礼礼回家三年,仍难以自然地称呼“爸爸”“妈妈”。

02

支持体系的困境

面对这些特殊的“归来者”,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国家层面有《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等政策保障,但在心理康复这一关键环节,仍存在诸多不足:

  1. 专业资源匮乏:目前,专门针对被拐儿童的心理康复机构寥寥无几,专业心理咨询师更是供不应求。许多家庭只能依靠医院的精神科进行初步治疗,但这种治疗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2. 社会认知度低:很多人对被拐儿童的心理创伤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存在误解。一些人认为,孩子回家了,只要给予足够的物质补偿和关爱,就能自然恢复。然而,心理创伤的修复远比想象中复杂。

  3. 经济压力巨大:长期的心理治疗需要高昂的费用,对于许多寻亲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虽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但正如法学专家程雷所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只赔物质损失,不赔精神损害赔偿。

03

破局之道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寻求突破:

  1. 建立专门的心理康复机构:借鉴杭州“绿汀小屋”的成功经验,建立专门针对被拐儿童的心理康复中心。这些机构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工,提供长期、系统的心理支持。

  2. 加大法律保障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犯罪分子的财产追缴力度,确保受害者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赔偿。同时,探索建立国家层面的心理康复基金,为贫困家庭提供援助。

  3. 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被拐儿童心理康复的相关知识,消除社会偏见,营造理解和支持的氛围。

  4. 构建家庭、社区、专业机构联动机制:家庭是孩子康复的重要支撑,但仅靠家庭力量远远不够。社区应发挥桥梁作用,连接家庭与专业机构,形成合力。

被拐儿童的“回家之路”不只是身体的回归,更需要心灵联系的重建。面对这种特殊的群体,司法救助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如何为他们和家庭提供后续的救助和心理安置?这不仅是家庭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社会亟待探索的方向。只有通过司法、心理、社会支持多方共力,才能真正让他们找回丢失的岁月和亲情的温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