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利用信息技术打击拐卖犯罪,已找回2505名失踪被拐妇女儿童
公安部利用信息技术打击拐卖犯罪,已找回2505名失踪被拐妇女儿童
近日,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通过全面起底、精细筛查,突出重点、重拳打击,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新时代反拐工作新格局,清晰传递出国家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坚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坚定立场。
在此次专项行动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成为破案的关键。DNA数据库、人脸识别和大数据筛查等技术,不仅提高了侦查效率和准确性,更为众多失散家庭带来了团圆的希望。
DNA数据库:让失散亲人重聚
DNA比对技术是此次专项行动中的重要“利器”。在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警官乔晓义将先进比对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仅7月份就处理近500条数据,发现15条线索,并成功认定6起。在其中一起案件中,他通过精准分析DNA信息,确认小杰为何先生37年前被拐的儿子,促成家庭重聚。
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全国公安机关通过DNA数据库共破获拐卖案件109起(含积案52起),成功找回失踪被拐妇女儿童2505名。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重获团圆的喜悦,也是科技助力正义的生动体现。
人脸识别:让犯罪无处遁形
人脸识别技术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与失踪人口数据库的比对,警方能够快速锁定被拐卖人员的线索。在一些案件中,即使被拐卖人员的外貌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人脸识别技术仍能准确识别其身份,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线索。
大数据筛查:让侦查更精准
大数据筛查技术的应用,使得警方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快速发现可疑线索。通过分析人口流动数据、网络信息等多维度数据,警方能够精准锁定犯罪分子的活动轨迹,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支持。
在贵州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中,大数据筛查技术帮助警方发现了更多犯罪线索。经过重审,余华英的犯罪事实从最初的11名儿童增加到19名,充分体现了科技手段在打击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科技助力正义,社会共同参与
此次专项行动不仅展现了科技在侦查中的重要作用,更彰显了公安机关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正义的决心。未来,相关部门将继续深化行动,完善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全力遏制拐卖犯罪,守护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打拐行动中。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寻亲活动等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打拐行动中来。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为实现“天下无拐”的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
打击拐卖犯罪,不仅需要公安部门的倾力行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用科技的力量照亮回家的路,让每一个失散的家庭都能早日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