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苏轼笔下的峨眉山月歌
李白杜甫苏轼笔下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这四个字在古典诗词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从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到苏轼的“峨眉山月还送君”,峨眉山月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初离蜀地的思乡之作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月夜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已成为描写峨眉山月的经典诗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首句点出季节为秋季,以“半轮”形容月亮,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次句写月光倒映在平羌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暗含离别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叙述诗人乘船离开家乡,前往三峡和渝州,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杜甫的月亮:故乡的象征
在搜索结果中,虽然没有找到杜甫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的具体诗篇,但杜甫对月亮的描写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望月怀远》中,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月亮成为了故乡的象征,寄托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杜甫的月亮,更多地承载着家国情怀。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春望》中,他又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些诗句都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
苏轼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对友人的思念
苏轼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是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的诗篇,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与李白的诗句遥相呼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峨眉山月的赞美。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苏轼在诗中回忆自己在三峡时仰望峨眉山月的情景,月亮仿佛与人同行,万里相随,寄托着对友人的思念。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苏轼在黄鹤楼前见到来自峨眉山的友人,倍感亲切。他想象峨眉山月送别友人,一直伴随到长安。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苏轼想象友人到达长安后的场景,峨眉山月的光辉洒满秦川,友人将在那里展开新的生活。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苏轼自比浮云,而友人则将赴京为官。他祝愿友人能在帝都振起高名,归来时还能欣赏峨眉山月。
苏轼的这首诗,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峨眉山月的赞美。他继承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意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展现了峨眉山月在古典诗词中的独特魅力。
结语:峨眉山月的文化象征
峨眉山月在李白、杜甫、苏轼的笔下,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家国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从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到苏轼的“峨眉山月还送君”,峨眉山月见证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成为了古典诗词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