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陀螺竞技火热来袭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陀螺竞技火热来袭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在海南三亚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体育健儿齐聚一堂,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民族体育盛宴。在众多比赛项目中,陀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陀螺比赛: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陀螺比赛是一项集力量、技巧和策略于一体的运动。比赛在一个15x20米的平整场地上进行,场地中央画有一个半径为0.75米的圆形悬放区。比赛时,守方选手需将陀螺放置在悬放区内使其旋转,而攻方选手则站在距离悬放区6米(男子)或5米(女子)的进攻线外,通过甩动鞭绳将手中的陀螺抛出,以击打守方的陀螺。
比赛的计分规则十分有趣:如果攻方的陀螺成功将守方的陀螺击出比赛场地,或者在场地内旋转的时间比守方的陀螺更长,攻方就能获得相应的分数。值得注意的是,比赛只计算攻方的得分,最终通过累计得分来决定胜负。
七千年历史传承,从民间游戏到竞技体育
陀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42件陀螺距今已有70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陀螺。这项古老的民间游戏在1995年被正式纳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2003年第七届运动会上更名为“陀螺”。
在众多民族中,瑶族的陀螺文化尤为突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被誉为“陀螺之乡”,这里的白裤瑶族人从小就接触陀螺,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玩。瑶族陀螺与比赛用陀螺有所不同,它采用盘式设计,只有鞭绳没有鞭杆,需要用单手来放。
陆东衡是瑶山瑶族乡的一位陀螺高手,也是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民间陀螺竞技的传承人。从2006年开始,他连续五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曾获得两次团体一等奖和一次单项一等奖。为了提高竞技水平,陆东衡每天都要进行至少500次的重复训练,这种刻苦精神令人敬佩。
陀螺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陀螺运动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瑶族民间陀螺竞技与陀螺竞赛逐步走进中小学校园,学生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也为竞赛项目储备了人才。陆东衡也经常到各地去指导学生训练,帮助挑选好苗子。
如今,在陆东衡的家乡,陀螺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当地别具特色的花式陀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联合开设了陀螺加工厂,进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销售,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陆东衡表示:“村里靠陀螺致富,我们把老房子改造成陀螺传习馆,一方面向游客介绍独特的白裤瑶陀螺技艺,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年轻人,传承发展好这项民族体育瑰宝。”
陀螺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个平台,陀螺运动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全民健身战略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