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冯骥才:文学巨匠的文化守护之旅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09: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冯骥才:文学巨匠的文化守护之旅

在中国当代文化界,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既是享誉文坛的作家,又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推动者。他就是冯骥才,一个在文学创作和文化守护两个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

01

文学创作的辉煌

冯骥才的文学之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中篇小说《神鞭》和《三寸金莲》让他声名鹊起,而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则展现了他对市井生活的细腻观察。他的散文《挑山工》更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985年,冯骥才应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的邀请,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在那里,他与张贤亮结伴而行,度过了四个月的创作时光。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完成了《神鞭》的修改,还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拓宽了文学视野。

02

文化的守望者

然而,就在他的文学创作如日中天之时,冯骥才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这一转变始于他对天津老城的保护行动。20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开始关注天津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以个人的方式关切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这成为他从文学创作转向文化保护的开端。

21世纪初,冯骥才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倡导并主持了规模宏大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他带领团队对全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地毯式普查,积极推动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为了支持这一事业,他甚至义卖个人绘画作品,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公益性非公募基金“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

在多年的文化保护历程中,冯骥才还为其主持的各项大型文化抢救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所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剪纸艺术集成》《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等文化档案和“中国口头文学数据库”,对我国留存、展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冯骥才立即向国家提出,要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并带领专家团队到四川灾区调研,记录、整理羌族文化遗产。他因此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03

在文学与文化之间

面对文学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冯骥才展现出了非凡的平衡能力。他将文学创作视为个人的艺术追求,而将文化遗产保护视为一种社会责任。正如他在《艺术家们》中所写的那样:“人生就是这样,达不到才是最美好的。”

在《艺术家们》这部小说中,冯骥才通过主人公楚云天的故事,展现了艺术家在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这部作品不仅是他对艺术的思考,也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他写道:“我不回避,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我这一代人的生命史,包括心灵史,还有艺术追求史。”

2021年,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是对他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工作的肯定。而他的理论著作《非遗学原理》的出版,更标志着中国非遗学科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04

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冯骥才曾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有责任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做点什么。”这句话或许是他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注脚。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在文学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冯骥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他用文学创作展现人性的光辉,用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民族的记忆。这两个看似不同的领域,在他的笔下和行动中,共同谱写出一曲文化传承的华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