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怎么辨别好坏?(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秦艽如何服用)
秦艽怎么辨别好坏?(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秦艽如何服用)
秦艽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等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秦艽的辨别方法、功效与作用、服用方法以及禁忌。
一、秦艽怎么辨别好坏?
- 秦艽是龙胆科植物的干燥根,主要包括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和小秦艽。
- 采挖时间通常在春、秋两季,除去泥沙后晒干。秦艽和麻花艽需要经过“发汗”过程,直至表面呈现红黄色或灰黄色,再摊开晒干。小秦艽则可以直接晒干,或者在新鲜时搓去黑皮后晒干。
- 秦艽的性状为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度在10至30厘米之间,直径1至3厘米。表面呈黄棕色或灰黄色,带有纵向或扭曲的皱纹,顶端有时有残存的茎基和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容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为黄色或棕黄色,木部为黄色。具有特异的气味,味道苦、微涩。
-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由多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到7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容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度在8至15厘米之间,直径0.2至1厘米。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为1个,残存的茎基带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呈黄白色。
二、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秦艽如何服用
秦艽是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根茎粗壮,多为独根,外表呈黄色或棕色,煎煮水液后饮用,也可以泡酒或煮粥食用。别名为秦胶、秦纠、左秦艽等。
秦艽的读音为[qín jiāo] ,《本草》记载其源于秦地,以根部交织紧密者为佳,故名秦艽。
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作用。
秦艽与龙胆草虽同属龙胆科,但作用不同。龙胆草能杀菌消炎、健胃消食、保肝利胆,而秦艽则有祛风除湿、利尿去水肿、缓解阴虚发热、预防和缓解中风的功效。
适量食用秦艽可以祛风除湿,缓解风湿骨痛。利尿去水肿时,可与茵陈等药材同煎水饮用。缓解阴虚发热时,秦艽能滋阴。预防和缓解中风方面,它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秦艽使用得当不会给身体造成不适,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头晕,严重者关节红肿。服用时需控制剂量,3-10g左右即可。
秦艽价格约为70-90元一斤。注意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伪劣产品。
用沸水冲泡木瓜、秦艽和花茶,盖上盖子闷5分钟,即可饮用。将秦艽、五加皮、牛膝、杜仲等药材去除杂质,放入纱布袋中,置于酒坛中浸泡一个月后饮用。秦艽水煎后加入大米煮粥,调味即可。
秦艽配伍方剂如:柴胡、鳖甲、地骨皮、秦艽、当归、知母等,能滋阴养血、退热除蒸。秦艽、白芍、茯苓、川芎、当归、白附子、僵蚕、全蝎、羌活、生地、防风、白术等,具有养血祛风之效。秦艽、乌蛇、苦参、升麻、枳壳、黄芩、防风、恶实、大黄等,能缓解皮肤瘙痒和疮癣。秦艽、防风、知母、生地、柴胡、前胡、甘草、人参等,用于妇人血病,寒热往来。
秦艽需干燥保存,酒秦艽需密封保存。选地播种时,秦艽喜湿润、凉爽、耐寒、怕积水、不耐强光,适宜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土壤。四月或十月播种。播种后需及时浇水,出苗后追施复合肥和氮肥。主要病害为叶斑病,播种前消毒种子,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株,搞好田间卫生。
秦艽的净制方法为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炒制方法为文火加热至表面黄色,略见焦斑。酒秦艽制法为加入黄酒拌匀,吸尽后文火加热至表面黄色,略见焦斑。
三、秦艽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秦艽是一味中药,功效与作用是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积发热等症状。秦艽来源于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为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为小秦艽。
秦艽性味辛、苦、平,归肝经、胆经和胃经,秦艽的禁忌需要注意的是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本草经疏》这本书中记载“下部虚寒人、小便不禁者勿服。”《本草从新》这本书中也记载“大便滑者忌用。”秦艽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使用,因为其药性润而不燥,寒热、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