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暴力,该如何自保?
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暴力,该如何自保?
数据显示,我国有42.3%的未成年网民遭受过网络霸凌,这一比例令人震惊。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已成为学生群体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网络暴力:未成年人面临的严峻挑战
网络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是全方位的。与传统霸凌不同,网络暴力凭借其机械化、号召性强的特点,能够无休止地对未成年人实施“精准打击”。这种全方位的攻击往往能快速击溃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严重的甚至可以将当事人逼上绝路。
根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其中九成未成年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并主要使用手机上网。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中,未成年人常常很难识别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潜藏的各种风险,网络不良信息不仅会侵蚀未成年人的心智,甚至会诱导一部分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邪路。
未成年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面对网络暴力,未成年人需要学会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应对方法:
调整心态:避免情绪化回应,这可能会加剧攻击。可以暂时远离相关平台,待情绪平复后再处理。
保存证据:通过截图或录屏等方式记录网暴内容,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
依法维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并向平台举报,请求屏蔽相关内容或封禁账号。若情况严重,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法律责任。
家庭和学校的职责
家长和学校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暴力侵害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长的作用
关注使用习惯:了解孩子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
加强沟通:定期与孩子沟通社交媒体相关事宜,鼓励他们分享遇到的问题。
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展示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方式。
学校的措施
学校应借鉴Syracuse大学的“Cyberguard”模型,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及时识别和处理网络欺凌事件。通过结合历史数据和数字行为分析,学校可以在关键时刻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公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原则,从一般规定、预防预警、信息和账号处置、保护机制等方面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是我国首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专门规章,标志着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迈向动态调控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打击治理网络暴力的制度体系,夯实清朗网络空间的制度基础。
此外,公安机关也在积极行动。例如,近日,网民周某为博人眼球,在“法律人论坛”微信群内发表不实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对周某处以行政罚款的行政处罚。
网络暴力是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通过未成年人、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