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成瘾,青少年心理亮红灯?
抖音成瘾,青少年心理亮红灯?
近日,《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2.2%,其中短视频平台抖音成为许多青少年沉迷的对象。专家指出,抖音的成瘾机制容易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引导,防止青少年陷入短视频成瘾的陷阱。
抖音成瘾的“秘密武器”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为何如此吸引人?这背后有一套精心设计的成瘾机制。研究表明,抖音通过算法推荐和多巴胺释放机制,让用户不断刷视频,形成类似成瘾的行为模式。
当用户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促使用户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应用。正如一位用户小李分享的感受:“最开始我只是想放松一下,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总是忍不住去看,甚至我开始用这个来逃避工作带来的压力。每次决定停下,却总是被无数个引人入胜的小视频吸引。”
成瘾背后的危害
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娱乐方式,却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认知退化: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会影响大脑的长期记忆和知识积累能力,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美国西密西根大学的研究指出,长期观看短视频会使年轻人习惯于接受短暂刺激,难以专注在需要长时间的活动,如阅读、写作、上课等。
情绪问题:研究发现,短视频的快节奏会加剧用户的无聊感和焦虑情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表明,与完整观看一个视频相比,在多个视频间切换会让人感觉更无聊,获得感更低。
价值观误导: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例如,一些短视频宣扬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
真实案例:从模仿到伤害
山东枣庄的小女孩模仿抖音上的自制爆米花视频,最终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悲剧,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安全性的广泛关注。此外,还有青少年模仿抖音网红整容追求美丽、直播生孩子追求流量等案例,这些都反映了抖音成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如何破解抖音成瘾?
面对抖音成瘾这一挑战,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设定观看时长:家长应帮助孩子设定明确的观看时长,避免无节制地刷视频。
培养其他兴趣: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阅读等其他活动,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运用“原子习惯”理论:通过设定小目标,逐步培养健康使用短视频的习惯。例如,每天只观看固定时长的视频,或在观看前制定具体计划。
选择优质内容:引导青少年关注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避免过度接触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
建立良性循环:建议青少年多看能带来正向情绪体验的视频,避免点击和评论负面内容。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获取信息的渠道,但过度使用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青少年在享受抖音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